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情人眼里出西施”主要是由于( )产生的结果。

A. 近因效应

B. 光环效应

C. 定型效应

D. 明星效应

【答案】B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2.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 情感成分

B. 行为倾向成分

C. 认知成分

D. 动机成分

【答案】A

【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现象被称为( )。

A. 优势反应

B. 模仿

C. 社会感染

D. 暗示

【答案】C

4. 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①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②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③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 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这种现象被称为( )。

A.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B. 内外区隔效应

C. 内群体偏私效应

D.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答案】A

6. ( )一个重要做法是,当学生在小组里集体学习时,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给不同进度的小组学生讲课上。

A. 学生—团队—成绩—分配型

B. 小组—帮助下的个体化型和小组—加速的教育型

C. 合作性—一体化—阅读和写作型

D. 团队—游戏—比赛型

【答案】B

7. 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个人对噪音的( )有关。

A. 可控性

B. 熟悉度

C. 理解性

D. 改造

【答案】A

【解析】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8. 下列不属于人造环境的是( )

A. 城市环境

B. 交通环境

C. 住宅环境

D. 岩石圈

【答案】D

9. 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

A. 概括化

B. 社会适应

C. 抽象化

D. 消极

【答案】B

【解析】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10.“望梅止渴”属于暗示,具体属于( )。

A. 直接暗示

B. 反暗示

C. 间接暗示

D. 自我暗示

【答案】A

【解析】暗示是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包括:①直接暗示,即暗示者直接地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②间接暗示,即暗示者通过其他事物或行为的中介,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③自我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④反暗示,是指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相反的反应。有两种反暗示。

二、名词解释

11.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