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2.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3.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4.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5.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哪些表现?
【答案】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八种表现:
(1)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大多会发展起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人们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2)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做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界挑战。群体形成决议后,会花更多时间将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思维的卷入者,倾向于认为反对他们的人是恶魔,不屑与他们谈判,或认为他们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群体的既定方案会获胜。
(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从个人嘲笑使其难堪。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付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
(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会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约统一,因而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甚至怀疑担忧是否多余。
(7)统一错觉。自我压抑与从众压力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的统一错觉,可以使最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的信息与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6.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
(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图形法既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因此,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解,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等做出科学推论。
7.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8.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