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2.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3.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4.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二、简答题

5. 简要说明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答案】人际吸引是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1)外貌

外貌指人的容貌、体态、身高、衣着、风度等。这些外部特征是影响人际吸引和相互喜爱的因素。外表特征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较为重要。交往时间越长,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就逐渐由外表特征转向内在品质。

(2)能力

人们向来就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者有某方面的特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从而产生一种敬佩感,并喜欢与他接近。不过,有时过于精明强干的人并不一定都受人喜欢。

(3)邻近

人们之间相处的地理空间的距离远近,是影响人际间形成亲密关系的因素之一。人们居住的距离越近,双方越容易接近,彼此了解越多,熟悉较快,因而容易建立密切关系。

(4)相似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方面的相似性,都是形成亲密关系、建立友谊的因素之一。相似性,包括年龄、学历、兴趣、爱好、态度、信仰以及容貌等方面的类似性或者共同性。具有上述某方面相似性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5)互补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会增加。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即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増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互补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者动机。

(6)性格特征

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保持稳定、长久的个人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没有此基础,靓丽的仪表和不凡的才能有可能变成让人讨厌的东西。因而人们在结交朋友时,都会非常注意对方的性格品质。

6. 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増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7.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