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2.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3.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4.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
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简答题
5. 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案】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会造成沟通的必要条件缺失,导致人际沟通受到阻碍。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
(1)地位障碍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方面都可能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各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所谓“隔行如隔山”;甚至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2)组织结构障碍
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也有一些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也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处于不同层次组织的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也不相同,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3)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如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4)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为人接受。
(5)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不同的社会心理,也是沟通的障碍。如需要和动机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又如怀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6. 你怎样理解侵犯的原因?怎样估价侵犯的普遍性问题?
【答案】(1)侵犯的原因
①情绪唤起水平
a. 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b. 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a.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b.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増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a. 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増加,这实际上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b. 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増加。群体的相互摹仿和激发,直接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而且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④大众媒介
暴力传播存在潜在危险,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模仿其中的情节而产生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
经调查发现,从1945年到1990的2340个星期中全世界只有3个星期是无战事的和平日子。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各种侵犯事件仍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各种侵犯行为的新现象。由此可见,侵犯行为的普遍性。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在以级数增长的速度积累,但根据国内外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以估价出侵犯行为可能会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①国外侵犯的普遍性问题。2004年,美国包括强奸、谋杀、抢劫和严重人身伤害在内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达136万起,2005年共发生139万起。2006年美国全国暴力犯罪率增长了1.3%,是连续第二年呈上升势头,虽然美国的财产犯罪率下降了2.9%,但是总体犯罪情况依旧严峻。根据有关资料,美国总统每月收到的恐吓平均达100次。负责总统生命安全的美国保密局的庞大计算机里储存着6万名潜在危险分子的名单。苏联、日本等国的暴力犯罪也在持续上升。
②国内侵犯的普遍性问题。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迅猛的积极变化,但暴力犯罪却没有因此减少。在有些大城市,人们的安全感不是随城市变革上升,反而是显著下降。根据公安部做出的《2006年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通报》中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仅放火、爆炸、杀人、抢劫、抢夺五种案件全年就有100多万起,而曾有研究数据表明犯罪明数最多只占实际发生的1/3。因此,此五种案件全年至少有300多万起。最近调查显示,儿童的侵犯呈上升趋势。
纵观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未降低侵犯行为的发生,并有可能继续增长下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