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天文辐射? 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它对气候形成有何意义?
【答案】(1)天文辐射的定义: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2)天文辐射的影响因素:
①日地距离。夏天地球接近公转的近日点,天文辐射夏大冬小。
②太阳高度角。赤道太阳高度角大,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 ③昼长。昼长时间越长,天文辐射数值越大。
(3)天文辐射对气候形成的意义:
①天文辐射夏大冬小,导致夏季温高冬季温低。
②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这种热量不均匀分布,导致各纬度地表气温产生差异,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2. 为什么说地表形态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
【答案】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也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掌握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人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地貌发育,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①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降低侵蚀速度;
②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蚀积过程发生重大变化,在干旱区甚至导致洪积扇发育中断;
③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及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④采集薪柴和药材致使固定沙丘复活等。
(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①修建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阶状结构;
②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③交通建设中挖方填方人为制造陡坡或堵塞沟谷;
④采挖矿石造成地表塌陷,堆放研石、尾矿或废矿形成人造丘岗;
⑤削山造田把丘陵变为平地;
⑥围河、围湖、围海造田把水域变为陆地;
⑦修建山区水库变河谷侵蚀环境为库区堆积环境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刻。
3. 组成地壳的主量元素有哪些? 它与矿物岩石的组成有什么关系?
【答案】(1)组成地壳的主量元素
①主量元素的含义
主量元素也称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
②组成地壳的主量元素有: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主量元素与矿物岩石的组成的关系
①主量元素在各类岩石化学组成中占重要地位。虽然不同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矿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盐,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硅酸盐,因此可将整个地壳看成一个硅酸盐矿物集合体。
②岩浆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大类,从酸性岩直到超基性岩,主要矿物都是硅酸盐。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镁、铁(钙)的硅酸盐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钾、钠的铝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③大陆地壳中上部中酸性岩石占主导地位,下部中基性岩为主体。大洋地壳以基性岩石为主。④地壳中主量元素的种类(化学成分)决定了地壳中天然化合物(矿物)的类型。主要矿物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了其集合体(岩石)的分类。地壳中主要岩石类型决定了地壳的基本面貌。
4. 根据灾害预报的不同类型特征,谈谈灾害预报的根本困难何在。
【答案】预测一般指对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种趋势估计,预报则需要对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大小三要素进行准确的界定。
(1)目前灾害的预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①唯象预报
唯象预报是一种经验层次的预报。预报主要是根据自然灾害的演化和发展趋势,对其时间序列的周期性规律和空间分布的迁移特征进行背景估计。在这一基础上,作出灾害可能发生的经验判断。唯象预报的基本依据有:
a. 根据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报;
b. 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进行外推,是唯象预报经常使用的方法;
c. 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的对应关系进行预报;
d. 根据自然灾害的前兆现象进行预报。
②理论预报
理论预报的出发点,是根据灾害的成因建立灾害发生机制的物理模型,并在对其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灾害过程的严格数学关系和确定的物理对应标志。
③监测预报
a. 无论是经验预报还是理论预报,都离不开对灾害过程的动态观测。实时监测方法和以其为基础的预报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灾害预报的又一主力。各种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包括航天遥感技术的投入应用,对灾害的预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b. 监测预报的不足
第一,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异常是有用的前兆,涉及到经验和理论基础前提;
第二,如何区分真正的前兆异常和各类随机噪声,对监测手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第二,监测的系统性和密度问题。
(2)按时间尺度划分的预报类型
①长期预报
,对某一地区时间跨度在几年到几十年之间地震形势的预测(更长期者可称作超长期预测)主
要回答在几十年至上百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地震震级和发生概率;
②中期预报是对几个月到几年内地震发展趋势,以及对长期预报提出的潜在地震危险区的进一步判断;
③短期预报的时间跨度一般为震前几天至几个月;
④临震预报的时间在几天到十几天内。
(3)灾害预报的困难
①地震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人类知之甚少。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
②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
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③地震事例的小概率性
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不一样。
5.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答案】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主要是由于风力搬运堆积而成。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厚度一般为50~150m最大厚度达180~200m。
(1)黄土特征
①黄十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十的含量都较少。
②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其中粘土矿物、易溶盐类等,遇水后可发生溶解或分散。
③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孔隙度大,工程地质中称它为大孔性土。黄土浸湿后,强度显著降低。体积缩小,裂隙加大,在土体自重或上部承压的情况下,造成地面坍陷或沉陷。
④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是流水进入地下的通道。随着地下水的渗流,粘粒和易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