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能否举例说明圈层藕合?
【答案】(1)圈层藕合的概念
地球圈层间在物质和运动方面的祸合过程,即圈层藕合。
(2)圈层藕合举例
板块运动的威尔逊模型是解释圈层祸合的模型之一,它指出,在一个由此模型驱动的板块运动旋回中,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是由分层发生的上地幔对流运动所驱动的。上下地幔内部的热对流各自相对独立,除了在两者的界面之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外,在上下地幔之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物质交换过程。地幔热柱产生于上下地幔的分界面上,形成洋底高原,推动岩石圈板块由大洋中脊处向岛弧一海沟处漂移,同时将一部分地幔物质带入到大陆和大洋板块中,从而也改变了地壳的物质组成。
2. 试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答案】主要的成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
(2)盐渍化形成过程
盐渍化形成过程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
(3)钙积过程
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
(4)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
(5)白浆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
(6)富铝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7)有机质积累过程
有机质积累过程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言是自然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十过程。
(8)潜育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9)灰化过程
灰化过程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
(10)土壤熟化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3. 什么是土壤肥力?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十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
(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土壤肥力的大小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要主要保持和维护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
②引入有益的土壤生物;
③实施合理的施肥制度;
④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耕种方式。
4. 地球的振荡和地球的摆动有何异同?
【答案】(1)地球的振荡
由于具有弹性,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受激后能够产生无穷多种振型的自由振荡。
其中两类基本的振荡方式:周期性的涨缩振荡和栩转振荡。
(2)地球的摆动
地球具有摆动运动,而且是以赤道圈为轴向南北极方向摆动的自摆运动,还有公摆的运动,自摆一往返就是一周年,地球上的四季变更就是因地球自摆决定的,如地球南极逆太阳光而摆进
时,则北极是顺太阳光而摆的,当摆到顶幅时(摆动的最大限度)南极则为极昼,北极则为极夜。
(3)两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两者都是地球作为整体的运动;
②不同点:地球的振荡是由于地球的弹性性质;
地球的摆动则是由于:
a. 地球的质量分布存在巨大差异,而且重力平衡点不在赤道;
b.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
5. 某个外交家星期一出发绕地球作72小时闪电式访问,回来时是星期几?
【答案】在该外交家72小时闪电式访问回来时的具体情况分为两种:
(1)外交家从本国出发时,如果是下午5点以后到晚上12点出发的,因为他在路上用了72个小时。那么他本国的当地时间也过了72个小时,从星期一下午5点到晚上12点有72个小时,那么他回来时是星期四。
(2)如果他是在星期一的下午5点之前出发的,因为从下午5点前的时间到晚上12点的时间大于72个小时。所以他回来时还不到星期三晚上的12点还是当地的星期三。
6. 何谓El Nino和La Nina现象? 怎样从地球不同圈层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
【答案】(1)E1 Nino现象
①El Nino现象的含义
El Nino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主要表现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②El Nino现象的形成机制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是东南信风异常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 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地区,当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离岸风(东南风)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翻,沿岸水温特别低,因此气温也很低,空气层稳定,很少降水,有利于干燥气候的形成。而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向风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有利于这些地区暖湿多雨气候的形成。
(2)LaNina 现象
①La Nina现象的含义
La Nina现象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
②La Nina现象的形成机制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7. 流水在地貌发育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地表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