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环境退化会造成资源稀缺?

【答案】环境退化会造成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为主引起的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从而使人与环境的平衡受到威胁甚至破坏,使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行为受到限制,造成了资源的稀缺。

(2)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和数量上的限制,从而造成资源基础一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性问题。

2. 银河系内不同恒星的光谱有的呈红移,有的呈蓝移现象,是否意味着哈勃定律无效?

【答案】不能说明哈勃定律无效。原因如下

哈勃定律揭示了遥远的星系正在“逃离”我们而失,整个总星系都处干膨胀的变化之中。研究对象为整个总星系,是一个宏观的观察。银河系内部不同恒星的谱线分析证明也有不少蓝移现象,反映星系内部仍然具有吸引力。研究的对象是星系内部,相对于总星系来说,只是一个具体内部观察。因此,两个研究对象不同不能说明哈勃定律无效。具体的模型应该为宇宙的膨胀主要发生在星系团之间的空间迅速增大,星系本身尺度变化不大,类似吹胀气球时在气球表面看到的情况。

3. 变质岩与岩浆岩在形成机制上有哪些异同?

【答案】变质岩与岩浆岩在形成机制上的异同点

(1)不同点

①岩浆岩主要是从流体相(岩浆)结晶转变成固相(岩石)的降温过程产物;

②变质岩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2)相同点

岩浆岩和变质岩都是内生地质作用的产物。

①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以通过风化一搬运一沉积转变成沉积岩;

②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熔融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因此,在地壳一地慢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循环演化过程中。

4. 土壤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什么样的组成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答案】(1)土壤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土壤的无机组成即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又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种基本类型。 ②土壤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原始组织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两种类型。

③土壤水分。

④土壤空气。

(2)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的组成

肥力良好的土壤应是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具一定团粒结构的,理想的土壤体组成应为含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和空气各占20%~30%。具有良好肥力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5. 举例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级构成。

【答案】(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类似链条式的食物依存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每个生物种群都处于一定的营养级,也有少数种兼处于两个营养级,如杂食动物。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包括活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个主要类型。

①活食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质开始,它们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各种食肉动物构成第三、第四及史高的营养级。

②腐食食物链则从有机体的残体开始,经土壤动物的粉碎与分解和细菌、真菌的分解与转化,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给环境,供绿色植物再次吸收。

(2)食物网

食物网是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摄食关系网。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愈复杂,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愈大。

6. 气候突变的时间范围和历史事实是什么?

【答案】气候突变的时间范围和历史事实列举如下:

(1)地史中的大冰期

地球历史中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期和暖期的交替。最近三次全球规模大冰期出现于第四纪(2~3百万年前)、石炭-二叠纪(2.7-3.1亿年前)和晚元古代后期(约7.0-7.5亿年前),间隔分别为2.6-3.9亿年。

(2)第四纪的冰期旋回

20世纪初期,大冰期内部存在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冷暖气候交替旋回。以第四纪大冰期为例,

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建立了经典的4次冰期模式,以后推广到世界各地。后来的研究证明由于后期冰川作用往往刨蚀破坏前期冰川遗迹,上述模式并不能代表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完整历史。

(3)气候突变一般看作是地内因素对于地外动力机制的非线性反馈,或称为天气一海洋一陆面反馈的自调节作用,增加了气候预测的难度。

7. 以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试述风险评价的思路和内容。

【答案】(1)风险评价的思路

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是对不同的灾害在不同的条件下,究竟会主要危害哪些对象,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究竟会产生哪些关键性的损害,一次灾害产生的后果,究竟有多么严重等方面的研究。风险评价不仅是自然灾害学本身所需要研究的,更是制定减灾对策所必须了解的。

(2)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

包括灾害的风险辨识、灾害的风险估算和灾害的风险评价(狭义)三个方面。

①灾害的风险辨识

灾害的风险辨识着重于描述潜在的灾害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作用或不良影响;

②灾害的风险估算

风险估算则着眼于定时地描述处于风险中的人口分布,阐明事件的成因、发生的概率、相应于不同强度时的后果,并将这些强度/事件的概率统计作为风险的定量结果。灾害的风险是以下两个主要因素的函数:

a. 一事件或一系列不同强度事件发生的概率;

b. 事件所产生的实际后果。

因此风险估算的任务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a. 某一时段内,特定强度事件发生的概率;

b. 受事件影响的区域和人口;

c. 该地区或人口的承受能力;

d. 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的事件给风险区人口造成的后果。其目的是对处在灾害风险中的人口以概率的形式给出估算结论,或以年期望值、或以最大似然值的形式表示出来。

③灾害风险评价

狭义的灾害风险评价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当灾害降临时,怎样才算安全和怎样才能安全。

8. 陆地水指哪些水? 它们有何特征?

【答案】(1)陆地水的类型

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2)陆地水的特征

①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