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621基础地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说明古猿(动物)与猿人(早期人类)的根本区别和识别标志?

【答案】(1)古猿(动物)与猿人(早期人类)的根本区别

古猿与猿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仍停留在动物本能的劳动形式,只会使用天然工具; 而后者己经有意识地能够自己制造工具。

按照制造工具的工艺水平和相应的身体结构特征(如骨骼粗壮程度、脑容量大小、直立行走

,史前人类可以区分为猿人(含早期猿人,又称能人和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古人(早姿态等)

,共3类4个阶段。猿人阶段创造了旧石器早期文化,古人阶段发展期智人)和新人(晚期智人)

为旧石器中期文化,新人阶段则从晚期旧石器转入新石器时期文化。

(2)古猿与猿人的识别标志

有意识的自己制造工具是是识别古猿与猿人的根本标志。

2. 举例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级构成。

【答案】(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类似链条式的食物依存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每个生物种群都处于一定的营养级,也有少数种兼处于两个营养级,如杂食动物。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包括活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个主要类型。

①活食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质开始,它们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各种食肉动物构成第三、第四及史高的营养级。

②腐食食物链则从有机体的残体开始,经土壤动物的粉碎与分解和细菌、真菌的分解与转化,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给环境,供绿色植物再次吸收。

(2)食物网

食物网是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摄食关系网。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愈复杂,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愈大。

3.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层次及各层特点:

(1)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是土壤形成的有机物质基础,由地表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2)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腐烂、分解和再合成的产物,这层的颜色在土壤剖面中最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一般具有团粒状结构,并富含有机养分。

(3)淋溶层,淋溶层颜色浅淡,一般呈灰白色,土壤颗粒较粗,主要由砂粒和粉砂粒组成。

(4)淀积层,淀积层质地较粘重,土体紧实,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5)母质层,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无机物质基础。

4. 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

【答案】(1)地磁场的基本特征

固体地球是一个磁性球体,有自身的磁场。根据地磁力线的特征,地球外磁场类似于偶极子磁场,即无限小基本磁铁的特征。但其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呈11.5的偏离。地磁极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它逐年发生一定的变化。

(2)地磁场的起源假说

①铁磁体假说

由于地核基本上是由铁磁体(铁和镍)所组成的,地核的这种特有成分及其球状对称的形态是铁磁体假说的基本依据。按照这一假说,地核因其组成而自然成为一个磁化体,由此也就决定了地球具有偶极特征的磁场。但这一假说面临着一个无法解释的困难,即地核内的平均温度远远超过了任一种铁磁性物体的居里点,所有的铁磁性体都将在这一温度下转变成顺磁性体,从而丧失其磁性。因此由于地核的金属成分而自然形成地磁场的可能性是不成立的。

②热电假说

这一假说首先考虑到地磁要素具有快速变化的特点,肯定了地磁场与地壳和地慢无关的推断。从这一点出发,热电假说提出地磁场具有电性。但要形成今天的地磁场,需要约109A 的电流强度。而要在地核中形成电流,必须借助于热电效应,即:由于外核物质的热对流而在边界处产生电流,并进而因此产生磁场。这样热电假说虽然克服了居里点造成的困难,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即这种机制难以形成具有偶极特征的磁场,并且也未能确切地证实这种机制是否能产生足够强大的电流以形成地磁场。

③双圆盘发电机假说

当两个圆盘在弱的外部磁场中旋转时,与轴和外缘相交的两根导线的回路中产生方向相反的两种电流。这两种电流形成磁场而极性相反,其强度会明显地超过外部附加的初始磁场的强度。圆盘旋转频率的差异造成具有一种极性的场占优势; 当频率比值改变时,便出现磁场反转。根据这种双圆盘发电机假说,在地核中这两种方向相反的电流,可由液态的外核物质的热对流(混合作

,引起外用)产生,这种对流可以引起液态地核表层旋转出现某种减慢(相对于地! 慢底面而言)

核表层减慢的层位中产生的磁场异‘常向西位移。这为地磁场的西向漂移提供了动力学解释。

5. 气压系统有哪几种类型? 系统中的气流有何特征?

【答案】(1)气压系统主要包括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两种类型。

(2)系统中气流的特征为:

①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低压。北半球气旋中低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南半球的气旋则呈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②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北半球反气

o

旋中,低层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则呈逆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比气旋更大。

6. 何谓气团和锋面? 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会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1)气团和锋面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①一种是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②第二种是按气团的湿度特征的差异,划分为干

气团和湿气团; ③第三种是按气团的发源地,常分为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中气象要素值发生急剧变化,这个过渡区称为锋区。锋区与地面斜交,坡度很小,只几分到1度左右。锋区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长几百至几千千米。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延伸的距离可达1000km 。因锋区的厚度与气团尺度相比要小得多,而把它视为一个面,即称为锋面,有时将锋面和锋线均简称为锋。

(2)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不一样

①气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凡是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区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反之称为冷气团。暖气团一般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冷气团一般含水汽少,常形成干冷天气。

②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锋过境前是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温度高湿度大; 过境时天气复杂多变,有刮风下雨阴天等;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减小。

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温度低湿度小; 过境时的天气同冷锋过境时一样多变; 过境后,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冷锋过境后伴随降雨,暖锋过境前有降雨

7. 何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简述碳、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答案】(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运动为一种循环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实质上包含着作为能量载体的各种物质运动。

参与物质循环的化学元素分类

,它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和生①能量元素,包括碳(C ), 氢(H )、氧(O ), 氮(N )

命过程必需的元素;

②大量元素,包括钙(Ca )、镁(Mg ), 磷(P )、钾(K )、硫((S ), 钠(Na )等,它们是生命过程大量需要的元素;

③微量元素,包括铜(Cu )、锌(Zn ), 硼(B ). 锰(Mn ), 钼(Mo )、铝(Al )、等,它们尽管含量甚微,但却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根据属性的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