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9073汉语国际教育及跨文化交际基础复试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20世纪50-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的范围宽窄不一,理论意识强弱不同,研究成果多寡不等。但是,教学理论研究总的趋势是步步深入和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当时和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20世纪50年代,教学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 要根据外国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应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1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不仅对当时和后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15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对建国1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文章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原则。
a. 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
强调学生所学的是实践汉语,必须“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材料来掌握语言”。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在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应“精讲多练”。
b. 主张“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
c. 主张整个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
即“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文章还广泛涉及了课程设置、汉字教学、考试安排、教材使用,以及语音、语法、短文教学、精读和泛读教学等各种问题,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理论概括。
(3)20世纪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理论研究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成果不算多。然而个别方面的研究却得到了深化,如对实践性原则的理解。同时把理论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明确树立了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为教学理论的研究确立了目标,展示了高度。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吕必松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中,对以往提出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了新的解释。
“实践性原则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的方法,而且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教材中。即它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一些观念,不仅深化了对实践性的认识,也大大拓宽了实践性原则的应用范围。
2. 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根据总体设计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总体设计主要由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几方面组成。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时,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和方法进行:
(1)分析该教育项目的教学性质
根据该教育项目所体现出的教学主要特点明确教学类型。如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般进修教学和速成强化教学、专项语言技能培训和与语言有关的职业培训等。
(2)从自然特征和学习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确定和选择该项设计所适合的学习者。
(3)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者最终所要达到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范围、技能和能力的等级水平。
(4)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相应的文化知识、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五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为制定各项教学内容的大纲提供依据。
(5)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确定教学原则,选择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技能训练的处理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中各构成要素的处理方式。
(6)要明确如何把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等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规定实现教学日标、落实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包括教学时间和课时计划、教学阶段划分和设计课程。
(7)要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3. 一个难易度适中、区分度高的题目是否绝对是好的题目? 为什么?
【答案】难易度适中、区分度高的题目绝非是好的题目,区分题目好坏的因素主要包括: (1)检验题目难易度是否合适,是否太难或太易,一般认为,一个题目若有20%到80%的被试能够做对,就比较恰当。
(2)检验各个题目在区分被试水平方面起了多大作用,一个好的测验(特别是标准化的水平
测验)每个题目都应该对区分被试的水平作出一定贡献。
(3)检查多项选择题各个干扰项是否起到了干扰水平差的被试的作用,干扰作用有多大。 (4)检查每个题目选择各个干扰项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看各个干扰项的干扰作用是否大体相当。
(5)检验各个题目的答案惟一性和正确性,如果一个题目的某个“非正确”答案有过多的高水平被试选择,就可能存在正确答案不惟一或预设的正确答案并非正确答案的问题。
4. 为什么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
【答案】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的交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多种学科及其研究成果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断从各相关学科中吸取有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在不断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及其理论体系,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2)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能够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有关学科及其理论,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赖以形成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要开展和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不断吸收其有用的成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含量,增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论述题
5. 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一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案】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多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的学习主体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并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并认识它。
(3)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语言学习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