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言测试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案】语言测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包括:
(1)传统时期或前科学时期(自20世纪初~50年代初)
这一时期,语言测试基本上不是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的,测试方法主要是作文、口试、翻译等,测试结果主要靠考试实施者的直觉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2)心理测量一一结构主义时期或科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70年代) 这一时期的语言测验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心理测量学的原则和方法对语言测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语言测试己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日趋走向成熟,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就是Robert Lad0于1961年出版了著名的《语
,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语言测验的原理、言测试一一外语测验的开发与使用》原则和方法的专
著,可以说RobertLadO 是现代语言测试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的主要测试方法是所谓分立式测试。从测量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特别重视测验的信度。
(3)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或后现代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
这一时期,语言测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了社会语言学,测验更多地关注如何从功能性、社会性和语言应用的角度考查被试,测试方法从分立式转向了综合式,新的测验形式如完形填空(ClozeTest )等应运而生。这一时期,语言测验的效度问题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语言测试专家对语言测验究竟测到了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假说,
,Ouer 认为语言最著名的就是JohnOuer 提出的“一元能力”假说(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能力是一个单一的能力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验证自己这一假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交际法语言测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界开展了一场“水平运动”,很多(Proficiency Movement )
语言教学界人士认为,语言教学以及语言测验要以语言水平为中心,而语言水平表现为交际的能力。这场运动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1982年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简称ACTFL )制定的一个水平大纲(ACTFL Guidelines)。同一时期,欧洲相继出现了建立在语言交际理论基础上的《功能意念大纲》和《交际大纲》。这些文件对语言测验的开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探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在语言测试研究领域,到1990年,Bachman 在Canale 和Swain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型,成了语言测试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
2.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选词原则有哪些?
【答案】《词汇与汉字大纲》在筛选词汇时,依据了以下几项具体的原则:
(1)常用性原则,即根据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取高频词;
(2)均匀性原则,即根据对词汇在不同语料篇数分布情况的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择使用度较广、使用度较高、分布较均匀的词;
(3)科学性原则,即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语义与语用兼顾,侧重语境中的语法功能的词汇切分方法;
(4)规范性原则,即立足于在全国范围内并能在国际上通用,慎重对待方言词、儿化词、轻声词和拼音词的连写分写等问题,注意词的规范化;
(5)实用性原则,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采用传统的划分词类的方法,同时选进一部分常用的大于词的短语、结构以及成语与习用语等;
(6)联想性原则,通过群体性专家的主题联想、类聚联想、异向联想、同构联想、异构联想、纵向联想等形式添加调整所收入的词汇;
(7)包容性(节省性)原则,即采取等义词包容、缩写词包容、前后缀和类词缀单独统计等方式处理词表和选词;
(8)序列性(等级性)原则,即对词汇进行适当的分级。
3. 简述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任举一本你所知道的汉语教材进行评述。
【答案】(1)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和建设走过了50年代到70年代的结构法教材时期,和80年代到90年代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现在正跨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
①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己经开始。1950年第一批东欧留学生来华,1958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也随之开始,邓爵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70年代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商务印书馆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课本》。到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己有数百种,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各类初中级教材。
②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材编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基础汉语教材主要有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和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以及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90年代初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数量急剧增加。。
(2)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四五白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研究方面,仅在主要专业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就有二百余篇,还有数十种对外汉语教学专著中论及教材编写问题。
但是,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①教材的质量和品种不能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 ②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③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 ④利用现代
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3)刘殉《实用汉语课本》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以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为教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训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语法分析等综合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注意到从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意识的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语法注释较多地结合了汉外对比和语言交际功能。教材最早吸收丁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功能和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不但代表了到那时为止的综合教材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做出了贡献。
4. 简论第一、 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案】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多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的学习主体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并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己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并认识它。
(3)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语言学习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
(4)学习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他把学习当成一
种需要。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是不用“教”的,是自然习得的。输入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
,其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
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则异于儿童第一语言输入情况。
二、论述题
5. 你认为应该如何对第二语言教材进行分类,为什么?
【答案】就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技能类课程和知识类课程两大类,前者又可以分为一般技能课和特殊技能课; 后者又可以分为语言知识课和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