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是对汉语语法项目和语法点进行选择和排列,并为这些语法项目和语法点划分等级,形成系列的大纲。《语法大纲》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相互对应,是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课程测试的语法依据。《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2)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3)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

(4)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5)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简繁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6)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2.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选词原则有哪些?

【答案】《词汇与汉字大纲》在筛选词汇时,依据了以下几项具体的原则:

(1)常用性原则,即根据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取高频词;

(2)均匀性原则,即根据对词汇在不同语料篇数分布情况的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择使用度较广、使用度较高、分布较均匀的词;

(3)科学性原则,即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语义与语用兼顾,侧重语境中的语法功能的词汇切分方法;

(4)规范性原则,即立足于在全国范围内并能在国际上通用,慎重对待方言词、儿化词、轻声词和拼音词的连写分写等问题,注意词的规范化;

(5)实用性原则,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采用传统的划分词类的方法,同时选进一部分常用的大于词的短语、结构以及成语与习用语等;

(6)联想性原则,通过群体性专家的主题联想、类聚联想、异向联想、同构联想、异构联想、纵向联想等形式添加调整所收入的词汇;

(7)包容性(节省性)原则,即采取等义词包容、缩写词包容、前后缀和类词缀单独统计等方式处理词表和选词;

(8)序列性(等级性)原则,即对词汇进行适当的分级。

3. 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根据总体设计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总体设计主要由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几方面组成。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时,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和方法进行:

(1)分析该教育项目的教学性质

根据该教育项目所体现出的教学主要特点明确教学类型。如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般进修教学和速成强化教学、专项语言技能培训和与语言有关的职业培训等。

(2)从自然特征和学习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确定和选择该项设计所适合的学习者。

(3)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者最终所要达到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范围、技能和能力的等级水平。

(4)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相应的文化知识、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五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为制定各项教学内容的大纲提供依据。

(5)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确定教学原则,选择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技能训练的处理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中各构成要素的处理方式。

(6)要明确如何把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等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规定实现教学日标、落实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包括教学时间和课时计划、教学阶段划分和设计课程。

(7)要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4. 信度与效度是什么关系?

【答案】信度和效度是测验质量评估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高效度更是测验编制者共同追寻的目标。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相互关联的。

(1)测验信度是测验效度的必要前提

效度受到信度的制约。一个缺乏信度的测验是不可靠和不稳定的,根本谈不上准确测量所要测的东西的准确程度,失去可靠性,有效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例如,两个评分者给同一名被试的作文评分,一个给最高的分数,一个给最低的分数,即评分者间信度很低,那么我们就无从得出这个被试写作水平高低的结论。

(2)信度高的测验不一定效度高

在语言测验及其他很多教育测验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虽然多次施测的结果非常稳定,但却不能达到测验所要达到的测量目的。一个可靠的语法知识测验,不一定能检验出被试的理解能力,同样,一个可靠的数学考试,对于选拔运动员也不会很有效。再如,在作文评分中,一个评分员使用的评分标准是看被试观点是否与他自己观点一致,与他观点一致他就给高分,不一致就给低分,而且他始终掌握这一标准,评分很稳定,评分者内信度很高,但它所评出的分数并不能反映被试在写作能力方面的差异。

二、论述题

5.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答案】多媒体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即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它是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有:数字音频和视频技术、多媒体软件平台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原因主要包括:

(1)人类是通过五种信息通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的。 (2)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其中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占绝对的优势,其次是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3)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知识所能保持的记忆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不同的。视听并用比单用视觉、听觉的效果更好。

(4)假如人认识同一信息,直接看实物比看图片所用的时间少,看图片比用语言描述所用的时间少。

(5)多媒体技术促使成人尽快建立起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缺少的只是用第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形图像作为一个桥梁,使他们尽快地建立起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开展多媒体汉语教学的目的。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五种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并且使视、听协同并用,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声、图、文、像并用,顺应了语言教学的需求,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在CCAI 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客观需要。

6. 为什么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消费者”而且是语言学的“贡献者”?

,其原因【答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消费者”而且是语言学的“贡献者”

主要包括: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借鉴了语言学的理论

乔姆斯基在其“管约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ory )中提出了一些“原则和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的理论观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参数重设”(parameterr resetting)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LAD )。为了说明语言的普遍性,语言学家们从语言类型的比较中试图发现各种语言的普遍特征或普遍特征趋势。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借助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试图阐明语言类型的普遍性对语言习得顺序的影响。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阐释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论框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语言学的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阐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论框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定的研究方法。

总而言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