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825行政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编制管理: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答案】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从实际运作来看,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制订编制方案; ②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 ③审批机构与人员; ④监督编制执行情况; ⑤做好编制统计; ⑥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我国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编制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
2. 立法权
【答案】立法权时立法主体依法行使的制定、认可、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表现为调整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权力体系。关于立法权限,现行宪法确立我国立法机制的框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力一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分别报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部委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3. 人事行政
【答案】人事行政是以国家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即是政府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它同其他领域的人事管理一样,需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4. 政府决算
【答案】政府决算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内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政府决算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再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审批政府决算就是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最后情况进行一次总体的事后审杳。它包括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两部分。政府决算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政府诀算; ②行政事业单位决算; ③参加组织预算执行、经办预算资金收缴和拨款的机构也要编制年报和决算。
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年终总结,而国家决算则为下一年的国家预算提供参考,使得国家预算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5. 行政发展
【答案】行政发展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与行政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行政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一起构成整体的社会发展。‘白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政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它的发展也推动着其他发展的进步。
二、简答题
6. 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预算改革以来,我国的预算执行正在越来越规范,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
近几年来,中央预算执行一直存在执行偏慢的问题,总体上呈现一种“前慢后快”的特点。这一问题在中央层面和地方预算执行中,都相当普遍。
财政支出进度偏慢,一方面会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浪费、效益低下以及大量资金的结转,冲击下年预算; 另一方面会使得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
(2)收支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
①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
②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③在基本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一是无预算的支出; 二是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三是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 四是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
④在项目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 对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执行政府采购程序; 对应纳入招标投标的工程项目直接规定工程承包商或施工单位,等等。
(3)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①在我国预算执行过程中,涉及到预算变更的情形包括预算调剂、预算调整、预算追加、预算超收收入使用、动用预备费和预算划转。尽管在预算执行中,根据情况的变化变更预算是需要的,但是,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是,预算变更的随意性过大。
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还比较大,部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脱离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还不够强,预算调剂的随意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③各国对预算追加都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预算追加必须经立法机构审查批准方可生效。我国目前的预算追加,尤其是年底进行预算追加比较频繁,而且资金量大。
④最近这些年,我国预算执行年年出现巨额超收收入。但是,由于对预算超收收入的使用管
理监督不严,导致大量超收收入随意用于安排支出,导致大量年底预算追加进而结转,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违规行为。
7. 简述机关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机关事务管理即现行政机关的后勤管理,是指机关内部为保证本机关工作顺利进行,对包括物资、财务、环境、生活以及各种服务项目在内的事务工作的管理。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为机关各部门以及领导者与公务人员提供工作、生活条件,并保障各项行政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机关事务(后勤)工作是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政府行政离不开财、物的供给与配置,没有机关事务(后勤)服务,各部门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各事业单位,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即使各级机关逐步实现了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也并非意味着机关事务(后勤)管理的消失,而是在更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下,改变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方式,为政府行政提供更有效的后勤保障。
(2)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机关事务(后勤)管理与行政效率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因机关事务(后勤)下作效率是行政效率的当然构成,还因为机关事务(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系统的工作效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物质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各职能部门工作条件是否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 ②各项物质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维护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行政成本的大小,以及物资投入有效性的充分与否;
③办公设备是否能及时更新或补给,影响行政手段的提升与增强。
因此,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的降低,必须重视机关事务(后勤)管理,应以机关事务(后勤)管理的优化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3)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需要
机关事务(后勤)管理除提供工作保障外,还担负十部职工的服务供给的职责,这与十部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健等工作相关,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机关事务(后勤)管理又是职工的利益性管理,其管理体现了干部职工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维护。
(4)后勤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的出路,在于社会化。实现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是当前机关事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当前以实现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为日标,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宗旨的机关事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思想教育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通过采用经济和立法等手段、途径,围绕机关事务(后勤)总务工作如何关心干部群众的生活,如何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等问题,深入理顺各种关系,使后勤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同步前进,跟上形势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