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805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政领导权威
【答案】行政领导的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力。权威是领导权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反映,对领导活动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
2. 行政信息分级
【答案】行政信息分级,指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来确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级别。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哪些信息只可以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哪些信息仅局限于部门内部自用,这是行政信息分级的重要内容。分级是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和交换共享的基础。具体分为:①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 ②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 ③依法专用类行政信息。
3.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一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
4. 行政改革
【答案】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变革过程。由于国情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也往往有别。因而行政改革的内容、力一式各有不同。就改革的基本类型看,行政改革有“调适型”、“转轨型”和“发展型”改革三种; 就改革的基本方式看,有“突变式”和“渐进式”两不中。
二、简答题
5. 简述行政组织伦理的内容
【答案】行政组织伦理是针对行政建制的伦理规范而言的。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控制力,行
政组织伦理的作用对象既是行政成员也是行政机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行政组织伦理可以被看作是注重客观性的伦理规范。行政伦理的基本内涵有:
(1)程序公正的基本准则
程序公正是公共伦理的核心。当代行政组织程序设计,不能仅考虑个人控制、效率追求,而要更多地考虑公共目的。公共目的可避免不公正和腐败行为,也能够在公正的基础上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强调程序公正并不伤害以人为本的原则。
(2)民主责任的伦理导向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但更重要的是民主政府。由人民授权的政府,才具有履行责任的强大动力。行政责任既是政治责任,又是道义责任。公开化就是强化民主责任的一种手段。公共组织如果不落实民主责任,就缺乏伦理资源与道义支持。
(3)行政组织信任
行政组织信任包括行政组织间、行政组织与公务员间、行政组织与公民间的信任。信任是组织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组织无伦理可言。行政组织的运转与改革应该与信任联系在一起。依靠信任组织的运转才能顺畅。
6. 简述行政伦理外部控制的优缺点。
【答案】外部控制是探讨行政伦理原则、精神和规范如何转化为相应的行政制度形式的问题,实质是行政伦理规范的文献化、法律化和常规化过程。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指向是从行政制度本身基本构成方面解决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价值实现问题。
(1)外部控制的优点
①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确立刚性标准。当公共行政人员对上级的意见持不同看法时,可以对自己的看法做出坚持还是放弃的合理决定; 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可以比较利益的等级以做出选择,避免自己的自由裁量成为一种个人的任意行为。
②伦理立法还为义务性道德责任的实现奠定基础,它确立道德责任的底线,以制度明确什么是应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做的。或者说,它也许不能告诉你还应做什么,但起码可以告诉你不应做什么,尤其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外部控制凸显的是行政伦理的底线原则,它是一切公职人员绝对不能突破的伦理界限。
(2)外部控制的缺点
①法制的普遍性必然不能解决特殊问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
因为法律解释本身取决于先前大量判例和解释者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意不坏的公共行政人员容易误解法律,想把政府组织雇员的明显违法行为举报出来的人也很可能会对“法律是否适用某一具体情形”不太有把握。伦理立法是对理想性道德责任的放弃,这是由道德规范演化来的规章制度所涵盖的范围。而规章制度涵盖了理想性道德责任,就不能对义务性道德责任作出明确界分。
②由于法律制度归根到底不能自己发生作用,最终仍然必须依赖人的活动才能赋予法律制度生命力。法律制度的解释是人为的,法律制度的漏洞也要靠人来弥补。更重要的是,法律制度的
实施就是一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单纯外部控制自身的效果非常有限,而这种有限性需要用内部控制来弥补。
从发达国家对于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定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行政权力要想发挥出为社会认同的效用,必须制定明确而系统的制度化伦理规则,刚性的制度化伦理是发达国家保证国家权力公共运用的基础。如缺乏刚性的制度保证,伦理规范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道德呼吁,难以贯彻到行政实施的过程之中。
7. 简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答案】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效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三大类,即政策决定、资源和执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性质、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决定政策执行的效果,即是否能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或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政策决定因素
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①政策的合法性
a. 一方面指符合法律或法规的条款性规定,通过合法程序获得合法性;
b. 另一方面是指符合法律或法规的原则和精神,坚持正义的法律原则。
②政策的合理性。
a. 一项合理的政策要建立在明晰理论基础之上:
b. 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一般来说,制定政策要以社会收益作为判断的标准,但有时也考虑非理性的因素。
③政策的可行性。
指制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且能够应付客观条件的约束。
(2)政策资源因素
政策资源可等同于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政策资源的运用贯穿于政策过程,从指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政府在特定政策执行项目二提供的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即构成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又构成检验政策执行的政策效果的价值评判标准之一。政策执行所形成投入一一产出比例是政策执行乃至政策制定的效果的体现。大体可把政策资源因素分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3)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在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如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会改变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
公众态度、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程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