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660管理学原理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总额控制
【答案】总额控制是指对收支总额的控制,以确保日常财政功能平稳运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和财政健康。财政总额控制要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收入和支出的相互作用。总额控制意味着预算参与者不能随意增加收入和追加支出的限额。总额控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源要求总要超过可用的资源。如所有的预算资源的申请者都能根据正常收入增长来形成资源申请,那就没有必要进行总额控制。
总额控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源要求总要超过可用的资源。如所有的预算资源的申请者都能根据正常收入增长来形成资源申请,那就没有必要进行总额控制。然而,经常地,申请支出总额总是超过政府能够或者愿意支出的总额,也就是说,资源总是供不应求的,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希望在预算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如果不对总额控制,如公共预算总是尽力向每个资源申请者提供所想得到的东西,那么,政府将逐渐耗尽当年财政收入以及政府的借贷能力,支出总额将无可避免因适应各种支出要求而膨胀,公共支出可能失去控制。税收和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高额赤字和债务就逐渐累积起来,并可能降低财政的可持续性,导致财政风险。
2. 事前评估
【答案】事前评估又名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评估内容必须包含:①对政策实施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③对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③对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预先评估。其特点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了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3. 行政领导方法
【答案】行政领导方法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具体可分为:①领导制度要求的有广泛制约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方法。②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可变的方法,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又称行政领导方式和艺术。
4. “突变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答案】突变式,,改革指在较短期内,对行政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变革,能迅速改革、改变旧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各方面进行逐步阶
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5. 预算编制、预算审批
【答案】预算编制是预算过程的第一步,是指各部门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和支出测算,编制本部门预算,再由财政部门汇总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过程。预算审批是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赋予其合法性的过程。我国预算编制审批必须遵循“两上两下”的程序和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预算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每部分支出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采用定额管理; 项目支出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的用于年度支出的计划。
6. 行政改革
【答案】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变革过程。由于国情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也往往有别。因而行政改革的内容、力一式各有不同。就改革的基本类型看,行政改革有“调适型”、“转轨型”和“发展型”改革三种; 就改革的基本方式看,有“突变式”和“渐进式”两不中。
二、简答题
7. 试比较分析西方国家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答案】(1)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 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不随政党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②强调政治中立。政治中立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坚持政治中立有利于公务员以超脱党派斗争的公正态度处理公共事务,保证政府工作的正常秩序。
③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形式,所谓“凡进必考,,。按考试成绩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
④实行功绩制原则。以公务员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级别升迁的依据。 ⑤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2)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①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是中国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路线的体现。因此,与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政治中立”截然小同,我
国公务员法体现为按党的干部选拔和任用原则,对国家公职人员按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不是为了摆脱、削弱或淡化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对政府人事管理的领导。党管十部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党制定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通过考察优秀党员向各级政权机关推荐和确定领导人员; 党通过各级党组织对公务员中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监督,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其他素质,并使他们依法办事、廉洁奉公; 由党组织通过特定的机构负责对公务员管理的部分事务。而公务员则必须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②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我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行分类,把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与非领导成员两部分,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个类别,分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三种不同的任用方式,同时又实行统一的领导。
③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我国的公务员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④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虽然西方国家公务员声称是“全体国民的服务员”,“在执行职务时,考虑的是普遍性的利益”,但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此外,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通过组织工会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可就自身利益与政府形成对抗的关系,甚至可以要挟和架空政务类官员。而在我国,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赋予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权力,公务员只有运用这种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允许以权谋私。我国公务员没有、国家也不允许其为了自身利益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
8. 简述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答案】国际社会环境是指一国在与外国或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国际关系的发展、重大国际事件、战争与和平、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及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国际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国家行政系统的设立、地位的高低,还制约行政系统权力的行使。具体表现为:
(1)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工具改进,国际交往频繁,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既互相依赖、合作,又互相排斥、竞争。这种关系,首先必然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职能,它们之间既要相互接轨,又要相互防范; 进而影响到各国政府行政系统的设置及该组织在政府中的地位。
(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
战争的爆发,往往会使政府行政系统发生巨变,国家行政系统都围绕战争来运转。如在“二战”期间,美国就设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战时粮食管理局、物价管理局、经济稳定局和战争动员局等10多个战时机构,使国家机器都转到战争轨道上来。
(3)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使各国相应设置了解决问题的职能及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