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政治学系706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2.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3. 政策工具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之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2)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3)契约外包; (4)经营特许权; (5)补助; (6)抵用券; (7)市场供给; (8)志愿服务; (9)自我协助; (10)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4.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

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二、简答题

5. 在中国,权力机构对政府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权力机构的监督遇到哪些主要的困难?

【答案】(1)中国权力机构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行政责任的主要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包括:

①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a. 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全面工作报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例会时,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评价、总结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目标。它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具有宏观、全面的特点。

b.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一般都要听取政府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常委会委员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提出批评和建议,询问政府有关部门。

c. 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的基础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其实质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制约、监督政府。一般来看,计划、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包括三个阶段:初步审查。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国家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向全国人大则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其进行初步审查,正式审议。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此问题的报告,由各代表团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表决批准。全国人大通过有关决定,批准计划和预算及其报告。在批准之后,人大要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听取国务院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作的部分调整,人大常委会也要审查和批准。

③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规章。这些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质询和询问

质询是人民代表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政府机关提出质问,要求被质问机关在法定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进行答复的活动。

我国质询制度的基本点包括:a. 提质询案的时间应在人大会议或常委会会议期间; b. 提质询案

必须符合法定的人数; c. 质询案以书面的形式提出; d. 质询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还可以质询法院和检察院; e. 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⑤视察和检查

a. 视察。人大代表通过视察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并对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以监督政府的工作。视察的主要目的是联系群众、了解情况,为在会议上审议议案、制定和修改法律、决定等重大问题做准备。视察有个人视察和集体视察两种方式。

b. 检查。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第二,执法检查就是对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各自的行政辖区范围内得到贯彻和执行。

⑥建议、批评和意见

依据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全国和地方一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对全国或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这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表达人民意愿的一种形式。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政府的工作具有广泛的监督作用。它有利于政府多渠道地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见,有利于政府全面考虑问题,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决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其工作。

⑦受理申诉和检举

受理公民的申诉和检举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其监督权的一个重要方式。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或决定,对政府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对政府组成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向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意见、申诉或检举。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检举,山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统一受理,并负责分类处理。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建议、申诉和控告的主要渠道有:一是向人大代表和委员提出,由其转交有关信访部门; 二是以来信方式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信访部门负责接受; 三是公民亲自来访,信访部门负责接待。

⑧罢默职务

行使罢免权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又一种形式。我国《宪法》第6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

(2)中国权力机构监督面临的困难

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是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所进行的全面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政府工作人员是否遵守法律、廉洁奉公等。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监督机构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

①人大监督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

一些被监督者还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在行为上有时还规避人大监督。

②监督制度不完善

我国借鉴了西方议会的监督手段,而没有相应的会期制度和代表(议员)制度。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这些监督方式也都是在会议上行使的,集体行使职权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