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812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2. 假设

【答案】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 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3.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4.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5.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

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6.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时间序列分析的两种基本思路是趋势曲线外推和突变方法。

二、简答题

7. 举例说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即衡量经济政策目标的指标,或者衡量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具体包括: ①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作为各国政府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有一系列衡量它的指标,包括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入均国民收入等。

②经济稳定的指标。主要包括四种指标:a. 维持物价稳定; b. 维持对外经济稳定; c. 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 d. 充分就业。

③分配公平指标。用统计数字表示收入分配及公平与否,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统计资料使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不平均系数。

(2)社会指标

对社会指标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儿种:

①把社会指标理解为一种尺度,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定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衡量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达成的程度或数量标准(如用人口失业率来衡量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②把社会指标看成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发展的一种量化工具,或把社会指标看作一种衡量社会发展中社会变迁的一种时间序列的统计。

③不仅将社会指标当作一种衡量标准,而且看作一种社会运动,看作一种社会改革的手段,强调政府政策不能单纯追求统计增长,而必须注意各种社会目标,进行各种社会改革。此处,把社会指标主要理解为衡量社会政策目标的尺度。

(3)政治指标

政治指标是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政策(政党、阶级、法制、人事、民族、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

与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比,政治指标的量化更困难,除了少数的指标(如可以参加选举和投票的人数在成年公民中的百分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化程度)之外,政治指标大都是非量化或质的指标,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完全、加强法制、扩大民主、自由、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等政治政策目标都是难以量化的,往往只能用质的指标。

8. 简评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政策分析过程框架。

【答案】政策分析是如何进行的,并没有单一的、普遍同意的过程程序、框架或格式。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是:

(1)奎德的模型

奎德在《公共决策分析》一书中认为,政策分析的过程与其他系统过程一样,可以看作一个由初始阶段、持续阶段和终结阶段所组成的过程; 政策分析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依赖于被研究的问题及其脉络。分析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逻辑上相联系的环节:规划—澄清和约束问题,并决定目标; 搜索—辨别、设计和筛选方案; 预测—预测未来的环境或运行情况; 模式化—建立和应用模型去决定结果; 综合—比较和排列方案。具体来说,政策分析是包括如下活动及其循环反复的过程。

(2)琼斯的模型

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详尽的政策分析框架模型。他认为,过程是一系列准确地实现一个目的的行动或操作,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如下一些功能因素:感知/定义; 集合或累加; 组织; 代议; 确定议程; 规划; 合法化; 预算; 执行; 评估; 调整/终结。琼斯认为,这个过程框架是对拉斯韦尔的八大功能活动因素及其过程的发展。

(3)帕顿和沙维奇的模型

卡尔. 帕顿、大卫. 沙维奇在《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步的过程。这六个步骤分别是:问题界定、评估标准的确定、备选方案的确认、备选方案的评估、备选方案的比较、结果的评估。

(4)韦默和维宁的模型

戴维.L. 韦默和艾丹.R. 维宁在《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个改进了的理性主义政策分析模式。认为,巴顿和萨维斯基等人的政策分析模型(定义问题、制定评价标准、明确备选政策、展示备选方案并从中挑选、监督并评价政策结果)常常从“定义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步骤可以说属于“解决问题”。这一模型没有给予定义或解释问题应有的地位,未能充分考虑定义、解释和模拟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因此,韦默和维宁提出了一个将分析过程分为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两个主要部分的框架。

(5)斯托基和扎克豪斯模型

斯托基和扎克豪斯在《政策分析入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五步的过程模型,即决定重要问题和追求日标、确定备选的行动过程、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确定衡量备选方案成就的标准、表明偏好的行动选择。政策分析可能以从一步到另一步的顺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并且必须在各个步骤中循环反复,但在分析过程中,这些基本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6)西蒙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