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812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选择理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 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 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竟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 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一一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2.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时间序列分析的两种基本思路是趋势曲线外推和突变方法。
3.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4.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5.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在二战后由兰德公司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的统一意见”。德尔菲法的本质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
智慧,通过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达到预测的目的。德尔菲法的应用强调五个基本原则:①匿名性; ②循环反复; ③有控制的反馈; ④统计性的小组答案:汤专家共识。
6.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二、简答题
7. 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丽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
(1)根据林德布洛姆的论述,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是:
①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②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日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③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
④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⑤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⑥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总之,政策分析的全面理性模式主张,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 必须能够估计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2)全面理性模式的主要难题有: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②在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使得决策者犹豫不决; ③要列出所有达成日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因此,全面理性模式虽然是政策分析的完善境界,但在实际的政策分析中难以做到全面理性的要求。
全面理性模式构成以后的儿乎所有政策分析模式的出发点。可以说,后起的各种政策分析模式是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以及吸取它的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 应如何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政府工具)是指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类。
(1)市场化工具。指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日标。
(2)工商管理技术。指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它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日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3)社会化手段。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日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9. 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变迁的概念。
【答案】(1)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变迁
政策变迁是指这样一种政策发展变化过程,即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行及政策结果的信J 息之后,对政策去向做出判断和选择:维持、延续、调整或终止该政策。
10.如何进行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