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13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说明黄赤交角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地理效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夏季,南半球就是冬季;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冬季,南半球处于夏季。
2.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 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
(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①海陆位置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②地形影响降水
a. 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若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b. 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c. 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
③大气环流影响降水
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4.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海蚀地貌是由于基岩海岸受海蚀作用而形成的。海蚀地貌包括多种类型: ①海蚀穴,指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布在陡崖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②海蚀洞,指深度比宽度大的海蚀穴,在节理发育或者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海蚀洞深可达几十米。
③海蚀窗,指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④海蚀崖,由于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而形成的悬崖。
⑤海蚀平台,指卜述过程不断进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⑥岩脊滩,指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平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
⑦海蚀拱桥或海弯,指向海突出的娜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⑧海蚀柱,指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
(2)海积地貌指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横向运动形成的。它也包括多种类型:
①水下沙坝,指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不同季节的风浪规模不同,使水下沙坝发生位移。风浪大的季节移向深处,风浪小的季节移向浅处。
②离岸堤,由于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从水下沙坝转变而成的。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湖。
③海滩,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接的沙砾堆积体。若在海滩的向陆侧有自由空间,进流可以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滩脊或沿岸堤。
5. 地貌的主要形成因素。
【答案】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前者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后者则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内外动力均与重力有关。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
(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①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用为主要外动力。②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为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③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相应的地貌类型包括风蚀残庄、风蚀洼地、各种沙氏、沙垅、洪积扇、洪积倾斜平原等。④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穴居动物挖掘洞穴促使岩石破碎,是动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例证,而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和遗体分解过程中析出的有机酸对岩石和矿物的腐蚀则是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表现。生物也可以形成岩石,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生物岩外,生物的化学作用常促进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形成典型的生物地貌。
(5)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