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13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 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答案】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
(1)人工生态系统
①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功能简单,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贫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
②目的性强,系统运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
③易变性大,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④开放性强,系统依赖于外系统,并受外部的调控。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2)自然生态系统
①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
②自然生态系统可自然自发调节,受人类影响较小。
③种群较多,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食物链食物网更复杂,更为稳定但破坏后更难恢复。
④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己经没有了。
3.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可分几层,各层性质如何? 人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答案】(1)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及性质
①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平均高度为11km 。在地表和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 下降0.65℃。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②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 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称为平流层。其显著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温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平流层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
③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的气层为中间层,亦称为高空对流层。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
④暖层
中间层顶至800km 高度的气层称为暖层或电离层。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气温可达1000℃以上。
⑤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其上界为3000km 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
(2)人们最关心对流层的原因
①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②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3)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空气主要依靠地面的长波辐射增热,越近地面,空气受热越多,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大气测量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每增高100m , 气温平均降低0.65℃,此即为对流层内温度的垂直递减率.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空气受地面不均匀的加热,产生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高层与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从而导致一系列天气现象的形成. 对流运动的强弱因纬度和季节而异,低纬度较强,高纬度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③气象变化复杂
由于受地表影响最大,对流层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大气物理过程,形成口常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
4.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案】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5.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答案】(1)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①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晶质两部分的相对含量可将岩石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②根据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和不等粒两类结构。等粒结构可根据粒径绝对大小进一步分为显晶质结构与隐晶质结构。不等粒结构按颗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连续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以及似斑状纤构。
③根据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或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出煌斑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辉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间填结构以及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等结构类型。
(2)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排列、配置与填充方式关系的特征。例如,片麻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6. 简述沉积岩的构造及其特征。
【答案】沉积岩构造复杂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和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
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称为层理构造。按形态及成因可以将层理进一步划分为水平的,倾斜的和交错的几种类型:
①水平层理
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或近水平相互平行的微细的成层物质称为水平层理。这种构造主要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