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13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外营力在塑造地貌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外营力的概念

外营力是指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2)外营力的类

①按作用方式可将外营力作用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或堆积作用等。 ②按外营力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风沙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寒冻作用等。不同的外营力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a.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

b. 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

c.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一一碎石、沙、土、溶液,从被地表水流、地下水、海流、风、冰川等介质带离其形成地开始,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停止运动的全部作用过程。

d. 沉积作用是指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的作用过程。

2. 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答案】岩石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丁大岩类:

(1)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茹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岩中以Si02的含量最大,Si02的多少不仅影响岩浆岩的性质,而且也影响岩浆岩中其他物质的含量。

(2)沉积岩

沉积岩是指在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它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它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3. 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

(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①海陆位置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②地形影响降水

a. 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若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b. 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c. 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

③大气环流影响降水

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4. 什么是河流基准面? 影响河流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答案】河流基准面是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面,又称河流侵蚀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 (1)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2)河流纵断面分为四种类型: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的,为直线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游递减的,为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的,为下落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的,可形成折线形纵断面。

(3)流域内岩层的性质、地貌类型的复杂程度及河流的年龄,都影响纵断面的形态。在软硬

岩层交替处,纵断面常相应出现陡缓转折。山地和平原、盆地交接处,纵断面也发生变化。年轻河流纵断面多呈上落形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则多呈平滑下凹曲线形。后者有时被称为均衡剖面。

5. 何谓河流? 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

【答案】(1)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根据其流入海洋和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

(2)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一般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若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平水期时流量和水位处于中常状态。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6. 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案】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1)从气温上有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2)从降水方面来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口变化小。

(3)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7. 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1)土壤和土壤圈

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