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
【答案】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2)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的意义
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夕、“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2.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案】传播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科学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科学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
传播学若没有自己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并从它的貌似紊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现象中探寻研究出井然有序的必然规律,那么它是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所以,积极探索传播规律应是传播学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②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
科学是有系统的能够表征的知识本体,亦即是体系化了的知识。同样,传播学也小是零星、杂乱知识的拼凑和剪贴,而是由一系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原理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③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大学的传播学专业正成为热门专业,其中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新闻传播最受欢迎。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2)融合化趋势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于1982年在北京讲学期间就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都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科学,而其中传播学的研究会被格外重视,会一跃成为所有这些科学里面的基础。
传播学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不断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长处和优点各门学科的相关成果,以不断开拓、创造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融合化趋势既反映了传播学者要对传播学研究中己有的知识和成果予以进一步系统地科学地融化、整合的态势,又表明了传播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强烈渗透和合理移植所采取的一种宽容、开放的姿态。
(3)鲜活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了解最新传播动态,接受最新讯息资料,而后以独特的分析方式从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因此,鲜活化的研究态势,符合传播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
(4)操作化趋势
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将从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传播建议或观点:①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 ②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传播问题层出不穷,这既表明传播学研究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反映了传播学具有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和本领。(5)分支化趋势
综观各国传播学研究的态势,其分支化的走向主要表现在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六个方面。
(6)本土化趋势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十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3.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4.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窄众化”? 这一趋势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吗?
【答案】(1)大众传播的“窄众化”的内涵
大众传播的“窄众化”是指传播活动不再针对广大范围的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大众群体,而是以特定的传播内容,来服务于具有特定特征的相对同质化的小群体。“窄众化”趋势的发展,要求大众传播业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挖掘出具有不同需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