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是由哪些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答案】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1)感觉
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
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人们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人们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应该指出,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
从己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推理也是“从己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已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2. 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
【答案】(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②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宣传与传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一个传播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已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一种传播形态,‘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3.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 ·格伯纳等人提出。
(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2)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①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②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电视己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社会行为模式,相反,而是要避免改变。包括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它与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和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从本质上看是具有阶级性的舆论工
具。
(4)80年代以后,培养理论学派还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
①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②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回响效果”理论指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会如同空谷回音一样显著扩大。这又与选择影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新闻媒介的报道与宣传应极力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这样才能使媒介效果达到最大。
4.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
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泊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点。
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2)影响因素
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撇也就越大。
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
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