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简述题
1. 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有什么异同?
【答案】(1)多数无知的含义
多数无知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见具有相同的错误感知。多数无知过程包含两个错误感知:①人们认为自己能够估计他人的意见是什么; ②实际上错误地估计了他人的意见。
(2)沉默的螺旋的含义
沉默的螺旋是指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3)“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的异同
①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他人作出了错误的感知。
②不同之处在于沉默的螺旋是在对他人作出错误感知之后,出于对孤立的恐惧,采取了保持沉默的行动。并且这种沉默进一步加剧了意见气候的两极分化和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2.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是由哪些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答案】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1)感觉
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
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人们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人们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应该指出,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
从己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推理也是“从己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已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3.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了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等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己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
4. 简述尼尔. 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义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1968年,尼尔·波斯曼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ecologyisthe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 )。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人通过使用媒介,逐渐被媒介影响,某些与媒介相一致的感觉器官得到扩展,从而造成文化偏向于某种感觉
而忽略其他感觉。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1)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就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框架。因此,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人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2)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也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问题。
(3)媒介生态学,弱化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决定论色彩,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媒介格式对符号编码、解码的影响。媒介环境就像墨镜,它并不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但是会影响人们看到的世界的色调。和麦克卢汉不同,波斯曼在对媒介影响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和道德评价,他更关注媒介技术是否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民主,他对电子媒介的评价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中有梭罗追求自然、恢复传统生活的乡愁,也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当然,媒介可能是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二、论述分析题
5.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指的是谁? 请分别对他们作简要介绍,并阐述其传播学思想。
【答案】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拉斯韦尔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十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
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1927年,他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本书刺激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拉斯韦尔曾经为宣传下过这样的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些表态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书写的、图画的或音乐的等。
在191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在他逝世的1980年,又出版一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宜传与传播》。
(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卢因是德国犹太人,原在柏林大学任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在艾奥瓦大学任教。卢因的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他研究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例如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制约、独裁的和民主的领袖对群体运作效率的影响等。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