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12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24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37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48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负责制

【答案】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2. 新闻活动

【答案】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如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这些都可以算作新闻活动。

3. 商业性报纸

【答案】商业性报纸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为此报纸竭力开拓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提高广告收费标准。为了追求销路和利润,报纸的内容一味迎合读者,读者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有时连报上的政治观点也竭力迎合读者,摇摆不定。商业性报纸一般不重视言论,有些以消息的量多、迅速而吸引读者,有些以凶杀、色情、祸害、奇闻趣事等新闻刺激读者。

4. 网络舆论

【答案】网络舆论可以看作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的意见讨论,大致上会分为信息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舆论,两者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它是随着网民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各种互联网的新型使用形式的传播而出现的。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角状况,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

5. 二级电视

【答案】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摩下,成为其子公司。二级电视的设计实施涉及到以下要求:①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0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③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 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 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6. 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是指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7.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人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作为新闻报道有其内在定规定性:第一要真实; 第二有时效性; 第三,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8. 受众

【答案】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受众是新闻媒介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为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二、简答题

9.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联合国国际新闻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都基本上包含上述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如下:

(1)职业理念

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提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理念:“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任何有违反大众福利的私利,不论持何种理由,均与这种职业行为不相符合。”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职业态度

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

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并且强调:“任何中伤、污蔑、诽谤和缺乏根据的指控,都是严重的职业罪恶; 抄袭票(窃的行为亦然。’,“对公众忠实,是优良新闻事业的基础。任何消息发表以后,如果发现严重错误,应立刻自动更正。”

(3)职业纪律

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指出两条记者必须遵守的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 “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仟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等。

(4)职业责任

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10.新闻媒介受众有哪些特征?

【答案】与其他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相比较,新闻媒介受众表现出某些独有的特征。

(1)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

也正因为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这种混杂必然相应造成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的丰富、多样。这既给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要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新闻传媒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受众基础。

(3)隐蔽性

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而言,是不露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新闻媒介执行的是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媒体也很难确知具体的受众的个体特征,只能依赖经常性的大范围的受众调查,通过受众反馈把握受众总体特性和其相关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相应的信息需求特征。

11.概念评析: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答案】这一定义不合理,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