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02课程论[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 )的思想。
A. “泰勒原理”
B. “学术中心课程”理论
C. “实践性课程”理论
D.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理论
【答案】D
【解析】“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批判课程论的倾向。“批判课程论”是美国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之一翼,另一翼为存在现象学。
2. 下列哪位课程理论专家是“概念重建主义者”?( )
A. 博比特
B. 吉鲁
C. 施瓦布
D. 查特斯
【答案】B
【解析】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可以粗略的将这种倾向称为批判课程论,以阿普尔、麦克唐纳、吉鲁、韦克斯勒、曼恩为主要代表。
3. 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属于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 )
A. 文纳特卡计划
B. 班级授课组织
C. 道尔顿计划
D. 凯勒计划
【答案】D
【解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末系统确立起其“个别化教学体系”,亦称“凯勒计划”。凯勒计划既吸收了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的一些积极因素,也吸收了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一些有益成分,还吸收了布卢姆的一些教学思想。可以说,凯勒计划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美国个别化的教学传统。
4. 杜威认为,经验就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这种“特殊的联合”是通过( )实现的。
A. 反省思维
B. 行为
C. 逻辑推理
D. 教与学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在他看来,“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相互作用包括两层含义:①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②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反过来又影响人本身。所以,经验就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这种“特殊的联合”是通过人的“反省思维”实现的。通过反省思维,人意识到人对环境的主动作用与这种作用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了“经验”。
5. 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盛起来的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是对以往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全盘否定、破旧立新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
B. 由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倡导“序列化”,所以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摒弃了关于教学序列的有关思想
C. 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
D. 加涅一直是行为主义理论忠实的捍卫者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从60年代末期开始直到整个7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到美国90年代,各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对美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欧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来就没有像在北美那样取得过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发展起来的认知理论到7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影响,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
6. 在课程创生视野中,( )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A. 课程专家
B. 教师
C. 课程专家和教师
D. 教师和学生
【答案】D
【解析】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特征包括:①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③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7.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研究学习者的行为重要,但研究他们头脑内部发生的,事情更是科学研究应该注意关心的主要问题
B. 在教学的设计中,要遵循逐级分化、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融会贯通等原则
C. 教学设计要依据“操作条件”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
D. 如果在一次学习后没有给予强化,那么学习者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8. 请指出下面各项关于程序教学模式的认识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
A. 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B. 程序教学也被称作“机器教学”,是既适用于个别化教学也适用于集体化教学的模式
C. 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D. 程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强化次数越多,学生重复的可能性也越大
【答案】B
【解析】程序教学借助改进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9. 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彼此孤立会导致很多弊端,下面各表述是有关的内容,其中哪一项不确切?( )。
A. 会使儿童经验的发展受到束缚
B. 会使教材成为强加于儿童心理的东西
C. 会使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可参照的模式,由此无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
D. 会使学习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
【答案】C
【解析】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彼此孤立会产生种种弊端,包括:①这会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②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作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这会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③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的隔离会导致使学习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④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则往往成为割裂的、枯燥的常规,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的步骤。”
10.学生一旦完成作业后,就立刻意识到他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进入了( )。
A. 概括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