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063传播学综合之传播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案】象征性互动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性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学者H.G. 布鲁默、T. 西布塔尼、R.H 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 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3.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4. 人内传播

【答案】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 ②知觉; ③表象; 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

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5.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6. 创新扩散论

【答案】创新扩散(thediffusionofinnovation )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播的过程。

7.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8. SW 传播模式

【答案】SW 传播模式是指显示传播过程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由拉斯韦尔提出。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 、说什么(CSa}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 )、对谁说(ToWhom ), 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之所以称为SW ,是因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个以W 开头的词。这个模式是指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二、简答题

9.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

(1)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

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由“部落社会”到“脱部落社会”再到“地球村”,无不归功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

(2)“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冷媒介和热媒介”:“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10.简述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

这是在中国的首届传播学研讨会,会议上把“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点的”传播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六字方针一一“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得以全面铺开。

(2)第二阶段:1986年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次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学科研究的框架和体系。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沿着系统化的线路伸展。

(3)第三阶段:1993年的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普遍意识到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并针对各种现实问题或理论课题定点进行深钻细研。

11.简述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答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 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1)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 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当一种非X 知识是从Y 得出的时候,则X 与Y 两种知识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借钱,同时又买了新车; 一方面知道有自己的朋友在身边,同时又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2)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自相矛盾。如既相信人类不久的将来能到达月球,又认为人类无法制造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圈的装置。文化习惯不同。如在正式晚宴上,用手抓吃的习惯与正式晚宴礼节的知识是不协调的。特殊与一般的冲突。如某一民主党人在选举时喜欢某一共和党候选人。己有的经验作怪。如一个人站在下雨的地方说自己没有淋湿,这对于有淋雨经验的人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