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主参与理论

【答案】民主参与理论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④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2. 语义学

【答案】语义学是指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学科。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3. 刺激一反应论

【答案】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4.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o

5.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

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6. 前语言传播时代

【答案】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协调采集和狩猎活动,或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

7. 一致论

【答案】一致,是指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怎样处理不一致的信息、面临不一致的信息时受众的态度将朝什么方向变化。

8. 语境

【答案】语境在传播学中称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二、简答题

9. 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案】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力-面:

(1)表述和说明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2)传达功能

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如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如果没有《论语》这部记录他的言行的文字著作,我们可能就无从接触到他的精神世界。

(3)思考功能

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在思考之际,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10.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l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 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XX 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实施日程、费用预算等。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2)实查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整理和统计数据。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②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11.简析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的基础上,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码者(执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