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主义
【答案】行为主义是指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处在“黑箱”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确是实际可见的。所以行为主义只看“怎么做”,而不管“怎么想”或“怎么说”。这种取向尽管有其偏颇之处,但也确实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2.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C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C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3.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 国际传播
【答案】国际传播C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 ②国际机构; ③超国家机构;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⑦个人一一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5.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6. 媒介社会化
【答案】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7.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答案】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里,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分为三种,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功能:①传播态度与情绪; ②辅助语言传播; ③代替语言。
8. 反馈
【答案】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二、简答题
9. 请举例说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答案】(1)20世纪初米德所著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开创了符号互动论的学术传统。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假设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①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I ),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 ),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②自我则是这两部分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和自我联系在了一起。
③既考虑客我,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得出自我的定义,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属于“唯心”主义论。
10.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学中的“知识沟”理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蒂奇纳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2)已有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