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706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分析

【答案】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 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 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 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 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 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2.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祝下,市场并小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3. 事前评价

【答案】事前评价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事前评价的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①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公共政策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得如何,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成败。②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通过分析主客

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做出评价。③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即通过对公共政策内容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分析,对公共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出预测和评价。

4. 全体一致规则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全体一致规则有四个基本特征:①一票否决; ②“帕累托最优”,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③决策成本过高; ④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弃权。

二、简答题

5. 简述在信息时代,公共管理者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

【答案】信息是公共管理者本身应处理的事项,信息是权力。公共管理者花费最多的时间来收集和发布信息,他们必须具有正确、相关、及时和足量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公共管理者必须思考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

(1)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以简化行政管理,缩短行政作业时间。

(2)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发挥知识的效用,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

(3)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以协助决策者进行问题分析、方案创造、结果判断与风险管理。

(4)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服务品质。

(5)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和加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促使组织结构合理化。

(6)如何应用信息科技来改善公共服务的生产力。

(7)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与公民的互动关系。

6. 简述行政监督权作用方式。

【答案】行政组织乃是以层级关系形成的体系,在其组织系统之中,上级对下级基于隶属关系具有控制的权力,以维持与下级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最终达到责任的目的。各国体制不同,行政监督权之大小各有不同,但其作用方式有共同之处:

(1)指挥。在隶属关系下,上级机关为使下级机关有所作为或不作为,而对下级以命令或训示的方式做出意见表示。

(2)指示或指导。在无隶属的情形下,上级或有权机关就其主管业务范围,在下级执行业务时,做出意见表示,以发生监督作用。

(3)认可或核准。凡下级机关执行业务,应先经上级同意或承认,始能取得合法效力。

(4)备案或备查。凡下级机关制定行政措施或法律性质的文件,应向上级提出报告,使上级知悉了解,并保留事后审查的权力。

(5)视察。上级机关派专员就下级业务或特定案件,做实地调查。

(6)审核。上级机关对下级呈报的各种报表,查核其内容有无违法或不合理之处,而分别予以批准、反驳或据以衡量其业务绩效。

(7)撤销、变更、废止。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行政行为,认为有违法、不当者,可视J 清况予以撤销、变更或废止。

(8)奖惩。上级机关根据视察或考核的结果,或下级的绩效表现,对被监督机关或人员给予奖赏或惩处。

(9)争议解决。下级机关发生权限或意见争议,上级机关子以裁决或调解,使其彼此之间能够协调合作。

(10)行政立法与解释。上级机关制定或颁布行政法律规定,并作解释,对下级机关有直接拘束力。

7. 政策问题的认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差?

【答案】(l )政策问题认定的误差因素

①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 层级节制体系。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出现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b. 专业化。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c. 集中化。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②意识形态。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a. 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其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b.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③无知。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如果因报道的信息不明确,甚至是错误的,将会造成政府官员对问题诊断的错误。

④信息太多。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⑤噪音干扰。当甲想让乙了解某种信息,但乙所得到的和甲的预期不同,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⑥时间落差。指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⑦逃避问题。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于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⑧隐避问题。指提出某些大家己知道的问题来隐避事实上的重要问题。

⑨虚假问题。解决了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2)避免误差的方法

①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夸大工作成绩,缩小存在问题是普遍现象。所以虚假与半虚假的问题描述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