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866新闻传播实务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有何区别?

【答案】新闻评论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点:

(1)强烈的新闻性。与一般的议论文所讨论的对象不同,新闻评论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内容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或是针对一个事件、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必须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新闻评论在选题和立论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强烈的新闻性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也是它与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

(2)鲜明的政治性。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是决定于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新闻宣传总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有此新闻媒介虽然标榜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但它们的立场和态度总是会在报道中特别是言论中表现出来。自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外报刊概莫能外。

(3)广泛的公众性。

①表现在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应该面向更大范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②新闻评论广泛的公众性还表现在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时代变化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③新闻评论广泛的公众性,还表现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④新闻评论广泛的公众性还有一义,即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2. 立意贵在求新,其内涵是什么?

【答案】立意贵在“站得高’,,“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立意求新的内涵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1)论题要有新思想

写新闻评论的目的是“立言”,就是要讲出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做到“言近旨远”,这是新闻评论的灵魂。

新闻评论的新意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填密思考,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入情入理的分析,对党中央路线、力针、政策的深刻领悟。

(2)论理要有新高度

立意必须从局部出发,着眼全局,展示未来,这就要求把握审时度势的原则,力戒主观性、

避免脱离实际,无限拔高。精心评论首先要精在分析具体事物、善于发掘深刻思想上,有这样的理论色彩,即有新高度。

(3)论述要有新角度

新闻媒体上天天都有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很困难,这种情况下,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打开通道,去阐发相同的主题。

评论变换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样能给读者新的启迪。只要善于寻找新的角度,新闻评论同样可以常写常新,做到平中见奇,旧中出新。

3. 为什么报纸和广播电视都提倡依托新闻配发言论?

【答案】“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依托新闻报道配评论的好处主要有:

(1)有助于受众获得对新闻报道的立体化的认识。新闻报道一般是平面地向受众展示事物的现象。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报道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要点、实质,进一步阐明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清晰的认识。

(2)有助于编者主动及时地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意见,表明看法,可以使版面中心突出,形式多样,既有大方向,又新鲜活泼,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3)有助于新闻评论本身的写作

①由于新闻评论依托报道所提供的材料来提出论题,引出由头,或者通过评价重大的典型报道,分析典型事件的意义,或者以典型报道中的事件为由,集中抓取新闻事件中的某一点,加以引申发挥,立论就具体、自然、及时,针对性特别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②由于论述有具体的依托,主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具体分析展开,论述有特定的范围,可以使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比较容易写得具体、深刻。

③由于开门见山,就事论理,还可以省掉许多论述的笔墨,使评论写得短而精。

4. 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写好由头,巧用背景

新闻述评在一般情况下,应以“述”为由,以“述”为主,以评“点睛”。因此,开头总是交代依托,即一个地区、一个方面的某种形势,再用类似的典型事例作“衬”,引申发挥,阐明主题; 或从某件具体的事情谈起,然后引出启示,逐步阐明观点,当然,也有从直接提出某个问题入笔的。

新闻和新闻述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闻只是报道事实的真相,而述评则力图揭示真相后隐藏着的更为深刻的本质。而欲揭示本质,个别的新闻事例不一定能成为充分的证据,这时背景材料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证明,背景材料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个别的孤立事件具有了一种普遍的性质,而且对更加有力地论证文章的论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夹叙夹议,虚实结合

这是由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它要求写作时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叙述与议论的有机结合,熔叙、议于一炉,事、理为一体。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①就事论理,就实论虚

这是夹叙夹议的基本表现手法。主要由作者针对具体的事实展开议论,或借题发挥,向读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指明前进的方向。

②总括论点,以虚带实

通常是作者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一个扼要的议题,然后引出事实的叙述,但更多的是作者在正文部分综合出几个特点,然后用点面结合的材料进行评述。

③逻辑论证,丝丝入扣

一般的规律有三种:

a. 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人们思维的正常程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b. 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从与之密切关联的几个侧面逐一加以论述,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c. 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事实逻辑的力量。这类述评以叙述事实为基础,在事实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层深一层地体现观点。

5.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作了题为《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说得好,唱得好,干得不好,只知道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短短8分钟的发言,却在人民大会堂里获得了台上全国政协委员们的9次掌声。通过阅读下列发言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附材料:大会发言全文

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近些年来,中央和各省加大力度狠抓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各地的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党政机关、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或出现一种不实事求是的不正之风,具体表现在:

一是搞形式。贯彻中央指示也好,抓工作也好,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给上级、给领导看的; 上面怎么部署,就依样画葫芦,层层开会,层层发文件; 上级精神未吃透,下面情况没搞清,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夕,以不变应万变,层层作“决定”,搞文字游戏。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夕,形式越搞越繁琐,就是落实不了。

二是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