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866新闻传播实务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论证?
【答案】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讲,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从写作角度讲,论证过程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
论证是评论写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其任务是使论据能够突出地说明论点,帮助读者理解论点的意义,相信论点的正确。严密的论证是使新闻评论具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 何为新闻时评?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1)新闻时评的定义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时评的“时”,不仅是新闻时效的“时”,更应是“时事”的“时”、“时代”的“时”。当下时评的最大魅力在于,说当今社会之热点,抓民众关心之焦点,破群众生活之难点,解民忧、释民惑、达民意,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使人们对社会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评价,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2)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新闻时评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①应时而评,新闻性强
时效是时评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人称日前的时评为“新闻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 时评以新闻为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离开那些有较大价值的个别的、具体的新闻事实,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发言,这样的新闻时评就失去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b. 论点的原创性和分析、论证过程的创新性,都比传统的新闻评论更具优势。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缘事而发,要求以新闻事实为由头,因事抒感,有感而发; 寓理于事,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补充性叙述和点评来说理,而不是天马行空,长篇大论。有人把时评概括为四个境界:a. 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 b. 讲出别人想不出或讲不深的道理; c. 权威; d. 有情怀。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新闻时评的内容,应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感兴趣的、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东西。侧重点应该放在基层,多评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围绕公众的生产生活做文章,立言为民,当好人民喉舌,多为人民鼓与呼。新闻时评的选题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生活五彩缤纷,时评也应该五颜六色; 公众的需求千变万化,时评也应千姿
百态。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时评作者心里要装着公众,思考问题要从百姓视角出发,反映的意愿要从根本上代表公众的意志。这样的时评,才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实中提炼出与公众利益和价值最接近的新闻点,并通过分析、判断、综合,为公众解读信息,起到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舆论导向作用。与传统的评论相比,时评文体活泼、不拘形式,便于自由地言之成理地表达意见,这使作者队伍范围由专家、记者扩大到公众,其潜在的作者是海量的。
3. 简述报纸新闻评论的几种基本体裁。
【答案】(1)按其主要性能分
①带有全面部署性的新闻评论
通过对全局性的问题进行发言,及时传达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指示精神,阐述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方针、政策,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指出方向和道路,交代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对各行各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②带有说理启发性的新闻评论
对党和政府在各个小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部署和重要工作,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典型和倾向性问题,主要从理论上和思想上来启发读者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文章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这类评论常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思想评论、漫谈、杂感等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
③带有业务指导性的新闻评论
这类评论专业性较强,往往针对某条战线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使从事某一领域具体工作的干部、群众有所遵循,有所鼓舞。媒体编辑部就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卫生等力一面某一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的评论均属这一类。
④带有政治鼓动性的新闻评论
一般指为配合重要纪念日、重要庆典、重大活动和外交礼节性而撰写的言论。这类评论虽然带有某种应景和应酬的性质,但也可以进行一些重要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表明我国在国内国际某些问题上的态度及立场。
(2)按其评述内容分
新闻评论可以分为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教评论、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工作评论、国际评论以及社会问题评论等。
(3)按其作者身份分
①从狭义卜看
a. 经常采用的主要由编采人员撰写、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的评论:社论、社评、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以及述评等;
b. 主要山编采人员、专家学者、业余通讯员和受众撰写的署名评论:专论、思想评论、新闻时评、小言论以及富有新闻性和文艺色彩的随感、杂文、文艺评论。
②从广义上看
a. 包括工作研究、采访札记、访问随笔、市场漫步以及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记者来信、读者来信、问题讨论、热点追踪等。b. 有的还包括党和政府的公告、宣言、声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函电等。
(4)政论
①含义
“政论”是个历史概念,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开创文人论坛的先例,从那时起,“政治性的论文”均被称为“政论”。它和政治密切相关,总是从一定阶级、政党和集团的利益出发,明确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表明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见解和观点。
②分类
a. 狭义政论
专指论述政治性问题的论说文。只要是直接评述现实的政治问题的论说文,不管其名称如何,如称“政治评论”、“社论”、“专论”,甚至称“声明”、“宣言”、“电报”,都属于狭义政论体裁概念。
b. 广义政论
凡是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论说文都可称之为广义政论。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不管是专门论述政治问题,还是以其他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评述对象,一般都可以归为政论的范围。但在目前,“政论”往往专指一部分政治性的评论,政论未必都是新闻评论。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是怎样重视报刊言论工作的?
【答案】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都有过自己参加办报和写作言论的历史。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自己所主办的《新莱茵报》、《火星报》、《明星报》等报刊上所发表的大量评论,都及时地对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革命运动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卓有远见、深刻透辟的解答。
(1)1842年,马克思写下《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一文,这可以算作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
1848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由马克思任《新莱茵报》总编辑,使无产阶级有自己公开发表评论的阵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大量述评、社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态度。
《新莱茵报》被迫停刊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美国的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纸上继续战斗。据统计,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评论,共写500余篇,几乎占他们一生撰稿1600余篇的三分之一。
(2)列宁的办报活动与他的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00年12月,他在德国莱比锡创办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报纸一一《火星报》。后来,又陆续在日内瓦创办《前进报》、《无产者报》,在彼得堡创办俄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报纸《新生活报》,发表大量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