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金融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CAMEL Rating System
【答案】美国的银行评级制度,其中文名称为“骆驼评级体系”=这一制度的正式名称是“联
^它是美国三大联邦监督管理部门都使用同一个标准评估邦监督管理机构内部统一银行评级体系”
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即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的监督管理,形成了一套规模规范化、制度化、指标化操作化的综合经营等级评定制度。
美国银行评级制度之所以被能称为“骆驼评级体系”,是因为该评级制度主要从五个方面考察、评估银行的经营状况,即资本状况(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 )、收益状况(Earnings )和流动性(Liquidity )。这五个部分的英文词的经一个字母分别是C 、A 、M 、E 、L (骆驼)。因此,世界各国人们通常就将美国银行评级制度称为“胳驼评级体系”。
2. 存款准备金
【答案】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而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并受到一定的限制,流动性风险提高。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者P 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
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2)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4. 简述中央银行各项资产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答案】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主要包括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通货和存款准备金都反映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中央银行的资产并不直接影响基础货币,而是根据资产负债平衡,由资产变动引起负债变动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量。
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府债券与政府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产,下面分别论述各项资产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1)再贴现与再贷款。再贴现与再贷款的结果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及存款准备金增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扩展上述两种业务,就是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反之,也会产生等量缩小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引起货币供给量倍数地増加或缩小。
(2)政府债券与政府借款。当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基础货币等量扩张,结果货币供给量按货币乘数倍增。财政部发行公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则依公债购买主体不同而异。在财政部把对中央银行发行公债筹得的款项用于支出时,居民和工商企业在商业银行存款增加,经过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财政支出额的若干倍。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发行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影响是同样的。
(3)外汇与黄金储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 汇、黄金资产,都是中央银行通过注入基础货币来收购的,即是中央银行通过手中持有的基础货币向外汇、黄金持有者购买的。其中外汇存款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在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购外汇黄金,则会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4)其他资产。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增加,也会使货币増加。例如,中央银行购买设备或向他国央行购买通货,由央行开出支票结算,也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
5.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有哪些职能?
【答案】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借贷行为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的过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一定利息作为补偿。所以信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信用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1)调节职能。从客观的角度看,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职能。信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自觉的。信用的自发调节功能表现在:经济繁荣时,资金需求上升,使市场利率上扬,从而自动抑制信用规模,抑制过热的投资和需求;经济萧条时,资金需求减少,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扩张信用规模,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信用,自觉地调节国民经济,这种调节既表现在总量上,又表现在结构上。通过信贷规模的变动,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一致,保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通过利率变动和信贷投向的调整,可以调节需求结构,以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流通职能。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提供和创造流通工具的职能。一方面,通过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节约了现金的流通,促进了货币形式的发展,并方便了商品流通;另一方面,通过转账结算,节省了大量流通费用。现代的信用流通工具包括商业期票、汇票、银行本票、汇票等,这些工具的出现满足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3)分配职能。信用是一种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实现的。信用通过改变对资源的实际占有权和使用权,可以改变资源的分配布局,以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达到合理运用的目的。信用在调剂资金余缺、分配社会闲置资源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信用是以资金有偿使用为特征的,资金以信用的形式流动,就会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和生产力。此外,消费信用的出现,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费的总效用,并发挥消费指导生产的作用。
三、论述题
6. 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哪些?促退论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
首先,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发行的,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表现为政府的收入,可以用于增加投资。政府用多发行的货币来购买社会物资,等居民拿到货币再去购买商品时,市场上的商品己经减少,而存留于流通领域中的则是更多的货币,这时物价开始上升,居民持有的货币事实上已经贬值,所受损失被国家占有,用于投资。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称为“通货膨胀税”。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产出以新增投资的倍数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即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高收入阶层的储蓄总额增加,转化为投资,导致实质经济的增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