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专业综合(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化率

【答案】货币化率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

(1)根据金融深化理论,货币化比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国金融的发展程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用货币作为商品与服务交换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一般认为货帀化率越高,该国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2)目前通常用M2占GDP 的比例来衡量货币化率,该比例与利息率成反比例关系。利息率越高,以货币形式保留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少,则货币化率越低。

20世纪90年代以前,(3)经济学家多建议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由于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和新经济体的发展, 全世界都出现了M2对GDP 比率下降的趋势。目前,国际上普遍把资本化率高而货币化率相对低看成是现代化金融体系的一个标志,认为它与新经济体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近年的金融改革也把提高资本化率和稳定货币化率作为目标之一。

2. 金融创新

【答案】指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管理环境变化的现实,所经历的一次革新,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创新”,其内容包括:突破传统的金融格局和金融政策,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变革。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要求。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创新的工具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适合不同投资者的需要;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同业竞争激烈,金融业务日益综合化、全面化;金融创新使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管制,而这又成为推动创新的因素;金融创新增强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由于创新后的金融工具都增强了支付功能,这必然会增加货币当局在宏观调节中对货币层次划分和控制上的难度。

二、简答题

3. 简述套利定价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套利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所讨论的都是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所用的假设和技术不同。

(1)套利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要解决的问题相同,两者都是要解决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使期望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第二,两者对风险的看法相同,套利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期望收益与对系统风险的反映相关。

(2)套利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证券的风险只用某一证券相对于市场组合的β系数来解释,它只能告诉投资者风险来自何处;而套利定价理论中,证券的风险由多个因素共同来解释。

第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定了投资者对待风险的类型,即属于风险回避者,而套利定价理论并没有对投资

者的风险偏好做出规定,因此套利定价模型的适用性增多了。

第三,根据套利定价模型,投资者可以构建纯因素组合,而且对于同一个证券投资者可能构建出各种因素的纯因素组合,这样,投资者可能根据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选择自己愿意和能够承担的风险,而完全回避掉自己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这对于投资者选择资产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4. 简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案】(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关于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帀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帀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 (Y )发展为f (Y ,r ), 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市速

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有根据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5. 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答案】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増加,产量下降。混合型

通货膨胀是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