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功能主义
【答案】新功能主义理论以杰弗里•C •亚历山大为代表,亚历山大是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功能主义及社会学理论传统作了诠释与重建,这表现在两方面:①努力发掘和发展帕森斯的理论中的合理内核;②指出帕森斯理论的不足,通过借鉴和引入其他理论的合理要素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在一般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上进行重构。
2. 后现代主义
【答案】后现代主义原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理论倾向。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庸俗性三个向度。
3.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4. 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理想类型,目的是便于人们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精神这样的现象。资本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强调透过一种诚实、有信用的方式去赚得财富,不但不是罪恶,而是一种美德。个人把努力増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资本主义精神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职业责任”,即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新教伦理中路德的“天职”观念客观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简答题
5. 简述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答案】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1)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主要强调系统自身的功能方面,而不是结构对维护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是指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从整体社会到具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如角色。社会系统产生于人们之间的行动关系。
①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借助于符号规则所进行的沟通。
②重要特征是自我指涉,是指系统按照自身的规律对其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偶发事件加以记录和加工处理的性质。即系统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社会系统是一种自我再生性系统。
③基础是沟通,每一个系统都是由不同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而这些要素和关系是靠沟通维系的。
(2)卢曼关注的是由社会系统所造成的行动的结果,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一切社会系统都存在于多维的环境之中,环境导致了系统必须应付的无穷无尽的复杂性。系统环境的三个维向:
①时间维向;
②物质维向;
③符号维向。
时间形成了系统的高度复杂性。物质环境是指行动发生的可能的物质因素。符号是人类行动和沟通的重要媒介。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降低由环境所导致的复杂性,以维持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有序运作。
(1)在社会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复杂性是根据系统的标准加以记录和处理的;为了系统的需要而加以利用和降低环境的复杂性。因此,在高度的环境复杂性与降低系统复杂性之间所维持的这种差异,便成为系统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特征。
(2)社会系统分为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
①互动系统是最简单的社会系统,它是在个体间共同在场并相互感知时所形成的。但为了适应更广的社会生活,互动系统要依赖于组织系统。
②组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个体的动机和偏好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条件协调个体之间的行动,组织系统可从三个方面降低环境的复杂性:
a. 从时间维向说,它形成了组织的吐故纳新规则,并规范了当前和未来的活动;
b. 从空间维向说,它形成了由权威协调的劳动分工;
c. 从符号维向说,它明确了指导行动的各种规则。
③社会整体系统是在互动系统和组织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个包含所有相互关系的沟通行动的综合性系统。它包括了一切形式的沟通,而且构成了进一步沟通的意义性基准。社会系统利用高度普遍化的沟通符号规则,如货币和权力,去降低环境复杂性。
三类系统的分化包括:功能领域的分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教育等不同专门领域);进出规则的分化;对不同的沟通媒介(如货币、权力、爱等)依赖性的分化。
三个系统之间的分化虽然组成了社会的不整合,甚至冲突。但卢曼指出,社会整合与社会分
化是相互消长的。在社会系统分化的同时,不同层次的系统通过对方内部“筑巢”或渗透,加强了社会整合过程。这一方面可为行动的选择提供时间、物质和社会的保证,另一方面可构成子系统周遭环境的秩序或结构。
6. 简述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
【答案】(1)场域
①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②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b. 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③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
④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⑤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即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的“内在性的外在化”。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
(2)惯习
①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②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
③惯习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