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2. 社会心理学四大学派理论的各自特色及主要差异。

【答案】(1)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①刺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强化理论)

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使用联结理论解释与探讨社会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

②模仿论

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通过延伸刺激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一一模仿而习得的,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模仿论被用来解释儿童的社会行为和谈论的习得、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一侵犯以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

③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社会学习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常被用来讨论与解决如电视节目的消极影响等现实问题。

④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

由社会交换理论引出的人际相倚作用理论,对策与决策研究、社会比较的探讨等引起了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2)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①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含知觉组织原则、同型论、顿悟学习理论、心理和行为的场论思想等,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做出的。任何一种环境必须通过人有组织的相关的认知活动才可能引起行为反应。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认知活动方面。

②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a. 场论

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

,(environment ,心理环境)和P (person , 人)构成的个人生活空间(life space of person, 简称LSP )

也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P )和心理环境(E )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

,即行为是环境与人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勒温提出了一个公式:B=f(P ,E )=f(LSP )

函数,或说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

b. 群体动力学

勒温把B=f(P , E )=f(LSP )的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他把P 看成是许多人,把E 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就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

,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 生活空间(LSP )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群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单独个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价值标准,因此会形成凝聚力使个体的动机更容易偏向群体的目标。所以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去改变个体要容易;而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群体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③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是指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信念、观点或态度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就会自发地去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去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3)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始并由阿德勒、荣格

等众多心理学家推动形成,最初是在精神病治疗中为分析病态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

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原因在于它单纯以性或其他本能来说明社会行为的动力,而没有考虑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动机。但它对潜意识行深层探讨,重视动机冲突、移情、人格结构等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许多启发。

②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 )中的社会学派别

新精神分析学派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和埃里克森等。

③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舒茨。

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人际关系与交往中的许多现象,尽管操作性的论证研究尚少,且没有说明三种需要和社会源泉的关系,但是它很富于独创和启发性,属新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较新发展。

(4)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①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 ), 如动作、形相、言词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符号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虽然带有主观臆测,但由于它带有全方位性和辩证性,因而颇受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实证性研究和理论(如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内容。

②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莫雷诺、林顿、纽科姆、萨宾和戈夫曼等。

角色理论部分地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部分真实关系和某些辩证因素。但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单纯地为“剧本”来扮演角色,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真实地在参与社会活动,并且能够主动地去改变或选择自己的角色地位并自觉的塑造着自己的人格。所以角色理论在这一方面的解释相对片面。

③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海曼、纽科姆、谢里夫、梅顿及凯利等人。

开展参照群体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个体动机或态度、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有益的,又由于参照群体理论对于个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条件下行为的不一贯性、对于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