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社会灾难的社会心理反应与自然灾害时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答案】(1)遭遇灾难时的反应
当灾难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是感知到环境异常,十分震惊,寻找信息以判断事情的性质。当确定发生了危险事件之后,大部分人选择了逃离。在逃离的时候,一些人显得慌乱、恐惧而失去理智,而另外一些人则相对镇静,寻找通往恰当的道路。如泣川、海地发生地震时,一些人们被吓呆了而不跑,而另外一些人则赶紧跑到空旷的平地。
(2)人们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离角色
灾难发生时,人们逃离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定向角色”,另一种是“跟随角色”。前者判断环境,进行定向,做出决定;后者听从前者的引导,跟随前者的行动。逃离的人还分化为“助人者”和“被助者”两种角色。
3. 为什么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同辈群体使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发展了良好的社会行为。
有“自我中心”化倾向的儿童,其行为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友好等。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依靠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儿童在同辈群体内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了社会化进程。同时,不良的同辈群体则阻碍个体社会化。
(2)同辈群体还有助于个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
同辈群体中平等、非权威的气氛,加之个体之间经验和能力的相似,兴趣与情感的相通,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又彼此竟争和对抗,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3)同辈群体能帮助个体形成和确立其社会角色或性别角色。
儿童社会角色的确立和形成是有其过程的,同辈群体在其中则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研究都指出,一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是跟它们本身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儿童通过与异性伙伴的接触,学会了如何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
(4)同辈群体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个体在群体内会通过各种交往机会和实践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个体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和相处中,儿童还会养成互相帮助、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行为规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在同辈群体中,个体还会形成友谊感和一定的社会态度。这对个体将来发展与他人间的关系,形成某种社会责任感,都有重大的影响。
(5)同辈群体能促进个体良好情感的发展。
同辈群体满足了个体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些又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如果个体在生活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则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情绪会作为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严重阻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同伴交往能丰富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情感调节能力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4. 简述挫折—侵犯假设。
【答案】(1)基本观点
①挫折—侵犯假设认为:挫折是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挫折—侵犯假设最初由多拉德(J.Dollard ,1939)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做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动机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伯科威茨进一步修正,修正后,认为挫折可导致侵犯,但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②该假设对挫折与攻击之间关系的定量描述:a. 欲发动攻击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b. 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与预期攻击活动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成正比;c.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活动预料的惩罚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若预料的受到惩罚的程度是常数,则挫折的强度越大,就越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2)应用
该理论假设提出后,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该理论认为许多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人遭受某种挫折后产生的攻击行为,而且认为经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私生子,离婚等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
5. 分析从众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的心理后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与态度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积极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从众有利于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满足个人的安全感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因此,从众是维持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2)消极的心理后果与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由于从众的去个性,使得人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群体中的反对意见也无法激起大家的思考。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就被窒息,个性也被“众性”所淹没。
6. 人际沟通有哪些基本特点?社会心理学从哪些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
【答案】人际沟通是指个体在共同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沟通主要通过言语、表情、副言语(包括音量、节奏等辅助言语和叹息、笑等类语言)、手势、体态、社会距离等实现。人际沟通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具有协调、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
(1)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①沟通双方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②作为信息交流结果的沟通影响,只有在发送者和接收者掌握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实践,这不仅指双方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求双方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③沟通伙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④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与编码与译码的差错无关,是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 (2)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从人际沟通的特点、沟通条件、不同的沟通方式等方面对人际沟通进行了研究。 ①实现人际沟通须具备的条件:
a. 信息源。即发出信息的人,没有信息源,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b. 信息。这是沟通的内容,无此,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
c. 信息渠道。这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用何种工具从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 d. 接收者。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
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几类:
a. 从发出信息的人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互变,可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b. 按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c. 根据地位的高低,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d. 按沟通者之间相互依靠、联系的情况,可分为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