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社会政策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力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3.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5. 文化丛

【答案】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从,也不能发挥作用。

6. 印象管理

【答案】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二、简答题

7. 简述城市社区的发展。

【答案】(1)农业时代中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于工业和商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因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②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社会中的少数统治者居住在城市当中。由于统治阶级掌握了大部分剩余产品,可以养活许多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因而在农业社会中一大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聚集到城市中,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③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中,宗教事务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城市中。此外,在农业社会中的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也集中在城市中。宗教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多和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员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使城市生活更加多样化。

④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在古代军事中,重要的城市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往往在军事政治要地建筑城市、构筑城墙。为了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往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并屯兵于城市当中或城市外围,这样一来,军事行动就使得城市更为重要,并且也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2)工业时代城市社区的发展

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城市总人日的极大

扩展;

②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a.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构成。

b.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工厂、公司等)是以科层化的力式建立起来的,城市经济是由这些经济组织控制的,城市的交往和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组织模式的影响。

c.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内部阶级、阶层和职业结构的分化在传统城市中居于卜层的贵族、神职人员等阶级和阶层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而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公司经理和其他各类管理者,以及新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了城市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或阶层。

8.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日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挺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并非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角色,把研究重点放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系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社会控制等方面。

(5)标签论标签论源自米德的互动理论。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对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