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之人格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积极
【答案】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二重含义:
(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
(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2. 基本焦虑
【答案】(1)含义
基本焦虑是霍妮人格理论术语。指因安全感受到干扰或破坏,儿童感到处于充满敌意的孤独、恐惧与无助的痛苦状态。
(2)分类
有两种:安全需要和满足需要。其满足完全依赖父母。若父母给予子女爱和温暖,或使子女体验到父母真正的爱和关怀,子女的人格即得到正常发展;若父母对子女冷漠、歧视甚至虐待,或子女未感受到父母的爱,儿童的安全感即受挫,其人格会向神经症方向发展。
3. 美德
【答案】(1)含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美德是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
(2)内容: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4. 投射测验
【答案】(1)含义
投射实验是人格测量的一种方法,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认为个体无法凭借自己的意识来说明自己,而必须借助某种无确定意义的刺激为线索,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冲突等心理活动不自觉地投射出来。
(2)特点
采用一种暖昧的刺激,如墨渍、无结构的图片等,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做出反应。为减少伪装的可能,通常不让被试知道测验的真正目的,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假设对被试的反应作出解释。
(3)适用范围及评价
通常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儿童和成人,且不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在了解被试的人格因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著名的有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
对这类测验结果的解释大都依赖心理学家的经验,其信度、效度一般都较低。
5. 相关研究
【答案】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6. 人格/大五人格
【答案】(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本质特征。
(2)大五人格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提出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7. 系统脱敏疗法
【答案】它又称为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或恐怖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怖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恐怖反应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在对求治者系统脱敏治疗之前,必须教会求治者如何进行肌肉放松。
(2)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按照他的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从大到小地顺次排列。
(3)分级脱敏练习:由施治者作口头描述,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想象、忍耐和适应。一般从最低等级的恐惧、焦虑事件开始,逐步达到最高等级的恐怖事件。
8. 积极心理学
【答案】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新的心理学领域,是关于人类力量,如能力、乐观、毅力、善良、幽默、热情、宽容等的科学。
9. 词汇假说
【答案】大五因素源于高尔顿首先提出的词汇假说,即凡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在其自然语言中
一定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高登伯格(Goldberg )认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圈内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应该早已确定了人们在人格的哪些重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并在其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这些个体差异的词汇。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词汇,就可以找到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
10.原始生命力
【答案】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它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原始生命力超越于善恶之外,它既可以激发善的一面,也可以激发恶的一面,整个生命力过程就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流动。
二、简答题
11.试析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
【答案】(1)幸福感的结构
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关于幸福感的结构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观点:
①幸福感由主观的快乐感及愉快和不愉快体验组成,前者是幸福感最基本的水平。
②华特曼(1993)引用克拉特的观点,认为体验快乐和积极情感是幸福感的主要组成部分。 ③迪勒尔和鲁卡斯(1999)在幸福的这一概念基础之上,提出幸福感包括积极情感、没有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后来,他们又加入了另一因素,即不同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因此,从这一概念框架出发,幸福感建立在积极情绪和体验、没有消极情绪和体验、对生活不同部分的评价,以及对整体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基础之上。
④另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
(2)幸福感与人格因素的关系
①大三人格与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作为基础进行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与外倾性和神经质的关系上,对精神质的研究较少。科斯塔和麦克拉(1980)的研究发现,正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和负性情感分别对应着外向性和神经质;与其它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人格,且人格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有比较高的正相关,因而外向性人格可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②大五人格与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主要将研究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SWB 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应在更广泛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上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在人格五因素中,对外向性和神经质与SWB 关系的研究验证了在大三人格研究中的结论。但其余三个因素,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与SWB 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所以,开放性、宜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