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陈凯歌

【答案】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重要代表。厚重感和思考状态是他的特点,曾经顽强地坚守理想也是陈凯歌创作的自然状态,但在迅疾变化的时代面前,他相当程度的失落在所难兔,但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化的转变确为必然。在陈凯歌身上,艺术与时代的矛盾交汇集中,80年代他是第五代存在的时代标杆,90年代他是第五代最后遗存消失的注解,21世纪他是试图适应市场的探索者。但陈凯歌对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格局做出了坚实的贡献。梳理他的导演作品,从《黄土地》开始,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经历了人文思考到人性思考的过程。

2.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3.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4.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上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5.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

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6.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7.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8. 《开国大典》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导演李前宽、肖桂云。革命历史巨片《开国人典》(上、下集)是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影片再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间历史风云的变化。影片气势宏大、历史事件众多,有138位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构思布局填密,将焦点对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历史角色,揭示新中国诞生前夜两种历史命运的最后决战。片中毛与蒋并不产生面对面的交锋与直接冲突,创作者运用平行并置的蒙太奇方式,不断累积形成一种艺术概括力。在风格上,历史纪实性、文献性与诗化的写意性、表现性水乳交融一一创作者将战争年代所拍摄的15段老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作为艺术元素纳入创作之中,增强历史的凝重感和不可复制的时代气息。而在抒情段落则借助诗化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开国大典”这一特定历史瞬间的崇高诗意,将全片推向史诗叙事的高潮。

9. 微电影

【答案】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 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 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 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

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10.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二、简答题

11.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12.简述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状况。

【答案】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外敌人侵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 另一方面,战争环境大大破坏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正常条件,不可能去做艺术上的精细追求,抗战电影产生一些鼓舞人们抗敌斗争的创作,如《八百壮士》等,以及许多纪录片创作。抗战时期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更使电影接近生活,现实主义特色延续下来。尽管从艺术上说,电影艺术无甚进展、甚至停滞与倒退,好影片寥寥无几。

13.“十七年”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1)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现代与当代革命史,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和普通的劳动者,以及他们成长、战斗的历程和生活的环境。“十一七年”的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民、中国的风土人情。

(2)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力图体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一类人物有着较为复杂的性格特征,塑造好他们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功力。

(3)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电影艺术家,这些电影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由于经历的干扰比较多,“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比较迟缓,影片数量少,17年一共生产故事片600多部。从质量上看,虽然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一些优秀影片,但多数影片的艺术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不求艺术有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