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拍摄的_____,这是一部_____的电影,主演_____成为中国最早的演员。
【答案】1905年;《定军山》;京剧题材; 谭鑫培
2. 文革时期提出的三突出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 2012年上映的《王的盛宴》,导演是_____。
【答案】陆川。
4. 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电影节上获得了_____国际电影节上_____。这是中国电影_____在西方第一次荣膺大奖。
【答案】柏林;金熊奖;第一次
5.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新中国电影好戏连台,首先是文化部设立常规电影奖项; 其次是_____设立《大众电影》百花奖于_____恢复评奖活动; 再次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从_____起设立每年一次的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活动。
【答案】1962年;1980年;1981年
6. 《红高粱》的摄影是_____。
【答案】顾长卫
二、简答题
7. 样板戏电影创作中的三突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1)“三突出”是拍样板戏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它是由于会泳首次提出的,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塑造人物上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2)后来,姚文元把“三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
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并把它上升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3)“三突出”原则,在样板戏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借助于各种电影手段,被推向极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归纳: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即在景别表现上,对敌人用远景,对英雄人物用近景; 在光的运用上,对敌人用暗光,对英雄人物用亮光; 在人物造型的比例上,敌人要显得渺小,英雄要显得高大; 在镜头角度上,对敌人要俯拍,对英雄人物要仰拍; 在色彩冷暖上,对敌人一般打蓝光,对英雄人物打红光。
8. “恢复时期”电影创作情况如何?
【答案】1977年和1978年共生产故事片50多部,大致可分为:
(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有《十月的风云》,第一部正面反映与10多部。
(2)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有《大河奔流》等10多部。
(3)惊险样式影片有《黑三角》《猎字99号》等7部。
总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前,全国处在新旧交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电影创作也受到政治的制约,处于徘徊状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
9. 青年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1)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 (2)艺术上的标新立异; (3)强烈的主体意识; (4)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
10.简述“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思想)。
【答案】左翼电影运动是zo 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左翼电影理论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洁明快、质朴真挚,使银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左翼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革新了中国电影陈旧的面貌,因此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第一部左翼电影是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作的《狂流》,其他代表作还有:((春蚕》《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和《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
11.什么是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答案】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成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处境,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话语背景中,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
理想,塑造了不同的电影形象。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为:(1)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了娱乐电影路径。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 《孤儿救祖记》(1923). 《劳工之爱情》(1922), 《火烧红莲寺》(1928). 《歌女红牡丹》(1931), 《姊妹花》(1933)等,这些影片对中国电影诸种制作方式有开山作用,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还创办了20世纪初中国一线电影制作工厂一一明星影片公司。
(2)第二代导演为蔡楚生、吴永刚、孙瑜、费穆、沈西冬、沈浮、袁牧之、桑弧。在1934至1949年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辉煌,代表作品有: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1934), 《新女性》(1935), 《桃李劫》(1934), 《大路》(1934), 《马路天使》(1937), 《十字街头》(193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 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1947), 《哀乐中年》(1949). 《太太万岁》(1947)。这些电影催生了轰动一时的明星,如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金焰、赵丹、周漩、白杨、石挥,并树立了联华、文华两大电影公司的中枢地位。
(3)第三代导演的典型人物有“北影四大帅”一一崔鬼、水华、成荫、凌子风和“南北二谢”一一谢晋、谢铁骊。他们在创作卜受到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的影响。这批导演集中在新中国电影的三大生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创造丁两次创作高峰(1959年和1964年); 由三种背景的导演队伍(来自旧上海的老导演、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培养的青年导演)组成。这一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电影基地,创办了正规培养人才的电影学院,拍摄了数}部经典影片,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但此时期意识形态至上、艺术人员自由度不足、创作是单向度发展,而体现这一阶段特征的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上游走于权力与权力之外,在艺术上遵命大于独创。
(4)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影本体论冲破中国电影创作中根深蒂固的戏剧影响。第四代导演的出现给电影界带来了一个以往未曾提及的名词:学院派。
①《小花》(黄健中,1979), 《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 《邻居》(郑洞天,1981), 《逆光》(丁荫楠,1982), 《小街》(杨延晋,1981), 《乡音》(胡柄榴,1983)等影片展示的“诗化结构”“散文结构”“串糖葫芦结构”“板块结构”“意识流结构”“复式结构”,打破了单一的起、承、转、合完整呈现的戏剧叙事模式,使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②在反抗戏剧电影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把“纪实”作为武器,记录社会变动。《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1982), 《野山》(颜学恕,1985), 《老井》(吴天明,1987), 《本命年》(谢飞,1989)等影片以尖锐的问题性和逼人的现实感震动影坛,并由此指称第四代电影特征。
③女导演成批涌现,如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陆小雅的《红衣少女》(1984)、黄蜀芹的《人·鬼·情》(1987)、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01983)、王君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在中国电影创作由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名符其实的桥梁和阶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