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大学艺术学系855中外戏剧、电影史专题[专业学位]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2.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3. 《春蚕》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于1933年摄制。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根据茅盾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在改编过程中既忠于原著,又按照电影艺术的要求借用了茅盾的其他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导演程步高对影片的处理朴实无华,以纪录风格的视觉化细节和环境呈现,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为养蚕而奋斗、挣扎、失败的经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民在重重压迫下陷入破产的情景。

4. 《万家灯火》

【答案】导演沈浮40年代代表作品。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写实风格,不动声色地表现常态的小人物生活,从住房、谋职、工作、夫妻相处、婆媳关系等具体的生活场面,描画人间状态,反映生活现象,似乎琐碎嘈杂,却又平实有味。影片重在以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婆媳间的纠葛以至家庭的破裂,又与经济窘迫的社会因素相关联,叙事是非戏剧式的,而是靠真切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场面的叠加来表现含义,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揭示思想主题。《万

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5.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6.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7. 《阿诗玛》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影片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加之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性的神话情节,使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西班牙第三届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

8.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二、简答题

9. 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

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 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10.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她们被人蹂蹭,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11.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

②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③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④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2)主要成就

①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与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其一,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 其二,显示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