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之语文学科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语文教学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决不可偏废,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努力做到吸众家之精华为语文教学所用。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必须以下事项:
(1)正确处理好学习内容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人、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目前,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②在随信息技术滚滚而来的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就是一本教科书。现在批判传统的语文教学唯书唯课本,知识面太窄,不符合大语文学习的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学生赖以学习的教学内容一一教材。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材,它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其中有些篇目堪称经典,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③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发展态势来看,有广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曾有过一些这样的示范课,为了在课堂上充分显示网络资源的丰富,运用的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教师事先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诸如关于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往往就是浏览这些信息,也许这些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未免显得本末倒置。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本身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学生课外的兴趣阅读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放在时间十分有限的语文学习课堂上,的确是很不合算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用大量的精力去读文章本身,而不是文章怎么产生之类的讨论,网络资源的选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小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
(2)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情况下,通常只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只照顾到了一部分、甚
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正态发展,大部分人的发展处于自发的失控状态。教育必须承认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体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特别是通过网络交互、个别化学习,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齐步走”、“牵着走”的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涉猎自身感兴趣的更广博的知识,从而变更自己的认知结构。由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已有的一些优秀同步阅读课件,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个体无论是在阅读理解内容上、阅读方式上,还是在阅读速度上都可以自主地把握,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自由往返,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程度去主动建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计算机“友好”的交互还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完成学习后给予反馈,对练习成效作出精细地分析等,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更加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什么叫“教学有法”? 什么叫“教无定法”? 请你谈谈“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答案】(1)“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
②教学自身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一般科学原理。
(2)“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点是不容许千篇一律,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的技能技巧。
(3)“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①人们对二者关系认识的偏颇
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一讲“教学有法”,便J 咯守成法不变,教条主义、公式化; 一讲“教无定法”,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上的程式化和主观随意性即是这是偏见的突出表现。
②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并非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也非刻板教条。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理论武装,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同样,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得以实现,它决不能一蹦而就。离开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知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几条“死法”。因此说,“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论述题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做简要阐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
从“基本理念”这一层面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一”,就是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②“二”,就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③“三”,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④“四”,就是四个具体“理念”: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a.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
b. 高中语文课程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c.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二者都符合当代语文课程教育的性质和现代性,因此,人们应该按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进行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