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演进。

【答案】(1)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包括:

①具有较强应试性的文章作法知识

a. 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过程性写作知识;

b. 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起承转合,极端的是八股文的程式。

②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指直接套用了阅读教学中的现成知识,指向一般写作能力培养的文章作法知识,主要在文选型的教材中体现。

(2)现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文体知识是现代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文体分类知识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傅斯年1914年写的《怎样做白话文》。在该文中,傅斯年引进西方分类理念,把白话文分为形状文、记叙文、辩议文、解说文四类,形成了与传统的“篇章学”迥然不同的“近代文体论”。

(3)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①汉语、文学分科期间

在错误的思想的误导下,写作教材建设与知识开发一度停滞,写作教学成为分科的“牺牲品”。 ②20世纪so 年代

a. 写作教学的第二波浪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语文设科以来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与教材建设的第二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文体知识取代文章学知识为标志,第二波浪潮则以对读写关系的反思、对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反思为标志,致力于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序列化的科学追求。

b 该时期教材的特点

第一,追求写作教学的独立性和科学化。独立是途径,科学化是方向。所有这些教材,都试图解决分编型教材的科学化问题。

第二,试图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③20世纪90年代

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基本上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有时包括应用文)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

2. 如何理解科学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个核心理念及价值。

【答案】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变迁中,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不仅表征着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刻

危机,而且意味着它在改造和重建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盛行,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1)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①语文课程知识小断系统化、逻辑化。即使一个子系统也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比如语文知识就被划分为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知识,等等。

②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被冠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名出现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如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期就提出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目标和要求。

(2)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①科学方法的含义

a. 一是指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原理,包括强调逻辑推理,注重事实验证;

b. 一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如实验、测量和计算,等等。

②科学方法的运用

a.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语文教育问题;

b. 通过可以控制的、程序化的范式设计语文教学。

(3)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在语文学习中,提倡怀疑和质问的精神,严肃的科学探究态度。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双重影响下,语文教育强调不盲从权威,积极探究的态度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论述题

3. 什么叫档案袋评定? 根据教材介绍和利用网络资源,请设计一个为学生作档案袋评定的方案。

【答案】(1)档案袋评定的含义

①从语义分析来看,档案袋,其英文单词portfolio ,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

②在教育上,档案袋评定也即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③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的;

④档案袋制作的进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

(2)档案袋评定方案的设计

①档案袋的制作

以学生自已制作为主,耐用结实,16开。突出个性。封面可有学生照片,班级、姓名、个人简介或理想追求等。

②评价对象

课改年级(七、八年级)

③评价内容

a. 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度情况。它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审美与表现等方面。

b. 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达成度情况。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等项目。

c. 学生在某一方面进步和成绩情况。它包括学生自己、家长和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努力程度、进步过程和素质提高的相关材料。

④资料收集

a. 过程性资料:最佳作品,包括作业、考卷、文章、奖励资料或证书; 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记录; 班主任劳任、教师对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典型性评或评比记录,各种小竞赛的情况。

b. 终结性资料:学生期中期末的反思; 期末自评、互评、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家长意见反馈; 学生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成果。过程性资料由学生随机收集; 终结性资料由教师组织收集。

⑤档案袋的使用

a. 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由学生自己完成。

b. 教师运用抽查、集体集体展示等方式进行指导临控。

⑥评价结果的处理

班主任教师期中期末组织两次集中展示,进行交流与评价,综合学生、教师、家长的评价,写出评语。结合资料的收集情况,学生本人的纵向发展,将学生发展情况分为A 、B 、C 、D 四个等级。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4. 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结构,它的主要意义何在?

【答案】(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具体包括:

①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②科目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

③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力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2)新课程结构的意义

①高中新课程中学习领域设置的意义

a. 学习领域的设置,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有利十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