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文物考古常识之文物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居延汉简
【答案】居延汉简是出土于居延烽隧遗址的简牍,时代约为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2世纪初),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内容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
2. 良渚文化家墩
【答案】良渚文化家墩是指年代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省常州市一带的文化遗址,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其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中的高墩山丘上,主要是为了建设大型墓葬或祭祀坑,且多出土刻画着人神结合形象的璧和琮等玉石器。众多精美的玉石器、玉石器的上的图像、人工堆积的冢墩,以及其他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探讨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极大的丰富了文明起源的理论。
3. 走马楼简牍
【答案】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牍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4. 朱封大墓
【答案】朱封大墓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胸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己被发掘3座大墓,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均有棺椁葬具。这三座大墓的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5. 侯马晋城
【答案】侯马晋城是1952年发掘的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
座城连成一片,呈王古城在其东部,马庄古城在东北方向,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发现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侩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了大片东周墓群。侯马盟书出土于呈王古城南的春秋晚期盟誓遗址,这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
6. 秦半两
【答案】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7. 博山炉
【答案】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8. 百炼钢
【答案】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以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使得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各部位均保持合理含碳量的质量极高的钢。它鼎盛于魏晋时期,但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便有所减少。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 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 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二、简答题
9.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总结几十年来文物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分析、总结、提高,上升到保护理论的高度,并逐渐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要求很高,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做好文物保护,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理论知识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实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操作技能,确保保护修复工作质量。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保护实践中接受
检验,只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则。文物有最初制作出来的原始状态,又有千百年历尽沧桑,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后的状态,即刚发掘出土时的状态。文物保护中要求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不可能是文物最初的始态。
(3)清除病害保护文物安全的原则
在文物保护程序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清除文物病害。要清除病害,防止病害对文物的破坏,首先要调查文物的病害,分析引起文物病害的有害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损蚀破坏文物的祸根。
(4)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
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和方法,防止文物的损坏及消除已损文物的病害使文物健康保存。在保护修复中应坚持保存文物原来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原有的结构和形貌的原则,以保护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体现这些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标记和历史文化信息,严防任何有损文物价值的“保护性”损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5)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遵守的原则
虽然文物保护中保存文物原来的制作材料、工艺,是保护文物价值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随着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应该在一定限度内利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下艺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服务,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除此以外还应坚持:
①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的原则;
②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色协调的原则;
③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6)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只有保护好文物,保管好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才能很好的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古为今用”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基础,是合理利用发挥文物作用,保障文物安全,减少文物损害的必要措施。文物的利用应有限度,过度的、不合理的利用,会加快文物老化变质。
10.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殊要求?
【答案】(1)不影响石质文物原貌,不降低文物价值。
(2)能使石质文物风化表层的疏松颗粒黏合成一个整体,这是选择风化石质文物加固封护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
(3)加固材料黏合性好、强度好。
(4)加固材料渗透好。
(5)加固材料抗水性和透水性好,即既可使石质中之水能逸出,又能防外界水进人。
(6)加固材料透气性要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