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传播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考古学
【答案】知识考古学是指揭示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其形成过程中所体现、所隐含的权力背景(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学科。按照福柯的理论分析,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而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福柯把这些言说统称为“话语”。依据他的考察,话语权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
2.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3. 媒介延伸论
【答案】指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而只与延伸人体及其功能相连。换言之,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每一种媒介即每一种人体的延伸都将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也就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
4. IPP 指数
【答案】IPP 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 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 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5.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6.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本能倾向。对大众传播来讲,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的余地很小,在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选择性接触这道防卫圈十分脆弱,很容易被突破。
7.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8.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答案】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里,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分为三种,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功能:①传播态度与情绪; ②辅助语言传播; ③代替语言。
二、简答题
9. 请阐述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1)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
①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态度上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维护新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客观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班的精确,而是记者要努力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
②客观性报道包含三层含义:a. 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b.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
外; c.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这二层含义构成客观性报道的基本框架。
③客观性报道的含义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对记者主观的否定。但事实上,报道的客观性从一开始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在选择事实中能否真的不带偏见,能否真的抱超然态度,选择、报道事实能否和记者的价值判断完全分离? 无论是对新闻工作的现状调查或从理论上分析,彻底摆脱偏见是困难的。
(2)新闻客观性的实践要求
①完整(或称全面)。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西方新闻学称之为“多维的背景材料”。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者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的情况下,报道应该让各种见解或让双方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客观性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像面包团一样,你可以将文字拿起来,按揉、捏制、挤压,用模子做成你所希望的形状。然而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得剔除掉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它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信息概念的引进,也使客观性报道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将是主要的报道方法,像某些灾难性事故、突发性事件、社会上众说纷纭的某些现象、民事纠纷、某些国际新闻、经济信息等,可以让客观性报道一试身手。尤其是股市行情、期货行情、商品市场物价行情等等,都需要用客观性报道方法。
10.简述影响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体(如一份报纸、一个频道)所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逐渐被“稀释”。
(2)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 第一是技术先进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性变为现实则视政策许可而定。 ①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
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职业、收人等)衡量。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选择性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避开不合他们口味的内容而去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则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媒介。这两个理论实际上都认为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时有自己的偏好,且都偏好符合自己口味、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选项。受众偏好是个难以详尽追索其形成原因的变量,但一般认为,受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