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己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2. 网络文化
【答案】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慢慢流行后续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如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与韩国歌手PSY 的歌曲江南Style 等。
3. 知识考古学
【答案】知识考古学是指揭示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其形成过程中所体现、所隐含的权力背景(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学科。按照福柯的理论分析,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而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福柯把这些言说统称为“话语”。依据他的考察,话语权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
4. 媒介社会化
【答案】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5. 博客
【答案】博客是指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
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比较著名的有新浪、网易、搜狐等博客。
6. 文化科技创新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7. 乌合之众
【答案】乌合之众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8.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二、简答题
9. 与其他信息相比,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有哪些?
【答案】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
(1)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2)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一一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段话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0.简要说明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在传播研究方面,拉扎斯菲尔德所取得的最杰出的成就,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这一理论虽说问世于1948年,因为这一年出版的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对此第一次给予详尽阐述,但这个意义重大的传播理论的形成却要追溯到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总统大选所做的调查研究。
(1)大众媒介对选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大众传播的效果甚微。这个结论同人们的常识显然大相径庭。
(2)两级传播是指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所以称为两级传播。其中的第一级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第二级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公众。
11.简述“依附理论”。
【答案】(1)最早由桑德拉. 保尔一罗凯奇和德弗勒共同提出。该理论从受众需求出发,研究人们对媒介的需求,认为某种媒介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该媒介的需求就越高; 社会矛盾越是激化、动荡加剧时,人们对媒介的依附程度越高。
(2)依附理论预测人们要依赖于传媒信息来满足某些需求,得到某些「标。但是,人们对各种传媒的依附程度是不一样的。依附理论认为,决定人们的依附程度的因素有以下两个:
①传媒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传媒的依附程度就越高。传媒可以发挥许多功能,例如监督政府和提供娱乐。就某些特定的人群而言,其中的某些功能要比别的功能更为重要。传媒给你提供的信息越是重要,你对它的依附的程度就越高。②依附的第二个因素是社交能力。当社会矛盾激化,变革的呼声高涨,现存的机制、信念和实践都会受到挑战,这就迫使人们重新评价,从而做出新选择。这时候人们对传媒信息的依附程度就会增长。而在社会较为稳定的时候,人们对传媒的依附程度就会下降。
这一模式表明社会机构和传媒系统会与受众进行互动,从而产生了需求、兴趣和动机。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到受众对传媒和非传媒信源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的依附。由于个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