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16电视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和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的特点包括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 利基受众

【答案】利基受众是指聚焦在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的受众,他们是范围更窄更确定的群体,有着特定的媒介需求,但是往往没有被很好的服务,各传媒企业在利基受众面前“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利基”一词英文为Niche ,又称“生态位’夕、“资源位”,这个词起源于建筑学,最初的意思是“壁完”,即在墙上开凿出一个空间用于摆放雕像或者其他东西。到19世纪,“利基”一词被自然学家Grinnell 等人借用到生态学的研究中,用以表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每个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决定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生存方式。在传媒研究领域,Dimmick , Rothenbuhler 和Albarran 等学者最早使用“利基”理论研究媒体竞争,关注某种媒体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里与环境及其它媒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3. 国际传播

【答案】国际传播C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 ②国际机构; ③超国家机构;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⑦个人一一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4. 奥尔波特公式

【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XAC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 证据的暖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暖昧性、不确定性增加,

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5. 观察研究法

【答案】观察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研究法可以被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 级别量表法; 记叙性描述。

6.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日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7. 解释性报道

【答案】解释性报道是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①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②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③重要的科技成果; ④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8. 刺激一反应论

【答案】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二、简答题

9. 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 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卜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C.R. 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夕,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③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④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W. 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他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