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17播音与主持艺术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2.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乌合之众

【答案】乌合之众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4.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

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5. 框架理论

【答案】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社会学和心理学,后来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即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

6. 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7.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拉丁文中的读音它支配着索绪尔

8. 网络原生媒体

【答案】网络原生媒体是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二、简答题

9. 符号意义的语义学、逻辑学、符号学分类分别有哪些?

【答案】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 和事物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 能够指代或表述Y" ,那么事物X 便是事物Y 的符号,Y 便是x 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

(1)符号意义的语义学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

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2)符号意义的逻辑学分类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列举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等,它的范围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一切人。

与此相比,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如“人”的内涵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符号意义的符号学分类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10.简述几种常见的语言失当。

【答案】由于语言是静止的、有限的、抽象的,而实际则是运动的、无限的、具体的,因而语言在认识现实、反映现实上便存在很大局限性。对此如不警觉,势必出现使用语言不当的情况,进而导致传播失误的现象。常见的语言失当包括以下几种:

(1)死线抽象

死线抽象是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这条死线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高的线,如运输工具; 也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低的线,如波音747。不管是高是低,只要紧盯在一条抽象线,就叫死线抽象。(2)忽视差异

这种语言失当现象,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3)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原是一种极端化的思想方式,它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

(4)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换言之,自我投射就是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表面上像在陈述实际情况,而实际上却是在表达主观印象,并且这种对自我感受的表达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总之,不论是语言陷阱,还是语言失当,都意在表明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包含许多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简单粗疏、自我感受的成分在内。这种语言很容易产生歧义,因而非常不利于传播。

11.什么是“受众碎片化”。

【答案】(1)“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