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0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20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30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39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

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被生长,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种植等。

2. 简述地球外部构造如何?

【答案】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2)水圈

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地球上的水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其97%以上是液态。这些水体通过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等形式,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由此构成水循环。

(3)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对其他圈层发生巨大作用。

3.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答案】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 深的范围(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 深处)。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

4. 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有: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例如:

纬度地带性:同一时期,我国气温由北至南逐渐升高;

经度地带性:我国降雨由东至西逐渐减少,东部气候湿润,到西部则变为干旱地区;

垂直地带性: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沙漠中出现绿洲,沙漠地区炎热,干旱,却能出现绿洲,这便是非地带性规律的表现。沙漠中出现绿洲多是因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了地带性规律出现非地带性规律。

5. 什么是河流基准面? 影响河流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答案】河流基准面是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面,又称河流侵蚀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 (1)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2)河流纵断面分为四种类型: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的,为直线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游递减的,为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的,为下落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的,可形成折线形纵断面。

(3)流域内岩层的性质、地貌类型的复杂程度及河流的年龄,都影响纵断面的形态。在软硬岩层交替处,纵断面常相应出现陡缓转折。山地和平原、盆地交接处,纵断面也发生变化。年轻河流纵断面多呈上落形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则多呈平滑下凹曲线形。后者有时被称为均衡剖面。

6. 顶级群落概念及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1)顶级群落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2)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①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