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1)土壤和土壤圈
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3)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
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生物转化和水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等。
③土壤圈与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2. 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答案】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
(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地貌学上称为地形倒置。
(4)当长轴褶曲中较硬岩层相间分布时,软岩层被外力破坏后,硬岩层突起可出现一山两脊或一山多脊,但岭谷的延伸方向始终与褶皱轴向一致。
3. 简述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包含的一个层次。
【答案】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
(1)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又称物种岐异度,是生物界一个较为崭新的概念,主要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②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它是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生态(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5. 气团和锋面可分为哪些类型?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答案】(1)气团的分类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一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①按气团热力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
②按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冰洋气团(北极气团和南极气团)、冰洋(北极、南极)海洋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大陆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海洋气团、热带人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
(2)锋面类型
锋是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①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面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a.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b. 暖锋则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c. 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
d. 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
②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种类型。
a. 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b. 极锋是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c. 赤道锋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3)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突变表现
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①温度场
气团内部的气温水平分布比较均匀,通常在100公里内的气温差为10℃,最多不超过20℃。而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0℃,比